最近,如果你关注汽车圈,可能会听到一个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的消息。
2025年7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了上半年的销售数据,新能源车市场依然火爆,整体增长了四成。
但在这一片热闹中,拔得头筹的竟然是一家叫“零跑”的公司。
数据显示,他们上半年卖了22万辆车,连续四个月都是销量第一。
很多人看到这个名字可能会愣一下,零跑?
是那个几年前好像快要倒闭了的零跑吗?
没错,就是它。
一家五年前还在生存线上挣扎,甚至被行业内外普遍不看好的企业,如今却站上了市场的顶峰。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个曾经的“边缘选手”是如何实现这样惊人的逆转的?
这事儿值得我们好好聊一聊。
要把这件事说清楚,我们得把时间往前倒推几年。
大概在2015年到2019年那段时间,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可以说是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狂欢。
那时候,好像只要你敢说自己要造车,就能吸引到大笔的投资。
一些公司靠着几张概念图和激动人心的演讲,就能融到上百亿的资金,股价也能在短时间内暴涨。
整个市场都弥漫着一种浮躁又狂热的气氛,大家都在追逐风口,讲着关于未来出行的宏大故事。
在这样的大环境里,2015年成立的零跑汽车,就显得格格不入。
它的创始人朱江明,是一位技术工程师出身的企业家,他之前创办的大华股份是安防领域的巨头,一辈子都在和技术打交道。
让他去学别人那样画大饼、讲故事,他既不擅长,也不愿意。
所以,当别的品牌都在高调开发布会、请明星代言的时候,零跑选择了一条最笨也最慢的路:埋头搞技术。
他们花了四年时间,才推出了第一款车,叫S01。
这是一款两门四座的小跑车,想法很大胆,但现实很骨感。
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主流需求是家庭用车,要实用、要空间大。
这样一款设计前卫但实用性不强的车,自然没能打开市场,最终的销量非常惨淡,连五千台都不到。
当时几乎所有的行业媒体和分析师都给零跑判了“死刑”,认为这家公司不懂市场,产品定位出了大问题,基本上是没戏了。
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零跑就像一个不起眼的配角,随时都可能被淘汰出局。
真正的考验在2020年到来了。
突如其来的疫情,加上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大幅退坡,给整个行业浇了一盆冷水。
市场的泡沫开始破裂,那些过度依赖融资、自身没有过硬产品和技术的“故事大王”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
恒大汽车、宝能汽车这些曾经声势浩大的跨界玩家,都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零跑同样也走到了悬崖边上,根据创始人后来的回忆,当时公司账上的资金已经见底,连给员工发工资都成了问题,距离倒闭只有一步之遥。
就在这个最艰难的时刻,创始人朱江明的工程师本色和韧性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做出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把公司剩下所有的资源,全部押注在一款代号为C11的新车型上。
这款车原本的定位是中高端SUV,对标的是市场上三四十万的豪华品牌车型。
但以零跑当时的情况,按这个定位去造,既没有足够的钱,造出来也肯定卖不掉。
于是,朱江明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要用造三十万级别豪车的标准和配置,来打造这款C11,但最终的售价,必须控制在十五万左右。
这个想法一提出,团队内部都觉得太疯狂了。
用高成本的材料和配置,却卖一个平民的价格,这不等于卖一台亏一台吗?
企业还怎么活下去?
朱江明的解决方案,就是他一直坚持的“全域自研”。
简单来说,就是汽车上最核心、最值钱的那些部分,比如电池系统、电机、电控系统,以及越来越重要的智能驾驶系统和智能座舱系统,我们不从外面的供应商那里采购,全部由我们自己的团队来研发和生产。
在当时的汽车行业,这是一种非常“非主流”的做法。
大多数新势力都倾向于整合全球顶级的供应链,买现成的成熟方案,这样可以大大缩短研发周期,快速推出产品。
而自研,意味着巨大的前期投入、漫长的研发周期和极高的风险。
但零跑硬是把这条最难的路走了下来。
他们自己研发电池管理系统,仅这一项就比直接外购成本降低了大概20%;他们自己组建团队开发智能驾驶算法和控制器,又省下了一大笔钱。
他们没有把钱花在市场营销和豪华的体验店上,而是全部投进了实验室和生产线。
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对技术的投入和对成本的极致控制,才让“用三十万的料,卖十五万的价”这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变成了现实。
2020年底,零跑C11正式上市,它拥有超过600公里的续航、高档的内饰用料、三块高清大屏、无框车门和一系列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而起售价仅为15.98万元。
即便如此,市场的接受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刚开始,很多消费者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觉得这么便宜的价格,配置又这么高,肯定在某些看不见的地方偷工减料了,不敢轻易尝试。
所以C11上市第一年的销量并不理想。
但零跑没有气馁,他们坚持用产品说话,同时不断根据用户的反馈进行优化和改进。
好产品的口碑,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从2021年开始,C11的销量开始稳步爬坡,月销量从一千多台,到2022年的四五千台,再到2023年的七八千台,直到2024年,和后续推出的C10、C01等车型一起,终于实现了月销过万的突破,并最终登顶销冠。
现在回过头来看,零跑的成功,其实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它没有去追逐那些虚无缥缈的风口,而是选择了最朴实、最艰难的道路——掌握核心技术,打造出真正物超所值的产品。
当其他品牌还在比拼谁的服务更好、谁的故事更动听时,零跑用一套自研的底层技术架构,把成本和效率做到了极致,然后将这些优势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了产品价格和配置上,让普通消费者能用更少的钱,享受到更好的产品。
这种朴素的商业逻辑,最终赢得了市场的尊重和认可。
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那些曾经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的传统合资品牌,比如通用、福特、丰田等,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当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超过50%,当消费者越来越看重智能化体验时,他们过去引以为傲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正在逐渐失去光环。
时代真的变了,一个靠硬核技术和极致性价比赢得市场的时代,已经到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