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街头偶遇那辆华为老祖级的车——赛力斯华为智选SF5,老实说,看着它让我心里挺复杂。这车是华为与赛力斯、小康合作的开山之作,底盘是东风小康的,显得有点着急上阵,更多是赶时间,先抢个市场份额。车尾那个大大的华为标志,当年可是华为智行对外亮相的面子。我跟旁边的一个修理工聊了聊,他也感慨:这车现在看技术上有点落后,但当年算是打了第一枪。
这背后其实质地体现很有意思。用一个生活比喻来说,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就像一个初学做饭的菜鸟,手上食材拙劣(小康那会儿的底盘),想做出一道高档菜不容易,结果只能先做个家常便饭。但它开启了华为介入汽车的序幕,这一点很关键。你说这车值不值,可能要看当年对华为的期望值,也许没那么高。但做为第一步,确实起了引导作用。
接着是问界M5和M7,它们就像那个菜鸟厨师初显厨艺,想要做细致美味。M5搭载华为智驾2.0系统,技术升级不少,开起来加速轻快,驾驶感不错,我有个朋友买了M5 Ultra,他说,家里人不多,这车适合日常,智驾辅助挺实用,性价比还行。但销量嘛,有点尴尬,基本没火。M7也是走了两个代际,2022款和2024款平台算改款,真正意义上的2026款M7才是全新平台的第二代,这点特别重要,因为用户体验和技术不仅是换个名字那么简单,而是底层架构都重做了。
这一点让我想到了供应链博弈。如果把造车比作做菜,买菜材质和品控就是供应链,厨师能力则是研发团队。M5和早期M7因为配料好坏不一、不同供应商斗争,导致品质不够稳定,用户反馈参差不齐。厂家的研发节奏又赶得紧,产品出得急、改得快,结果是有想法但未必能体现到实操上。你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吗?买了看似高科技的车,开起来总有点打补丁的感觉?
华为智选业务的多品牌逻辑,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2023年9月,华为mate60手机大火,这波热度带动了第二代问界M7销售攀升。但是,监管要求华为不能所有合作车企都用一个品牌叫问界,于是出现了问界、智界、享界、尊界,甚至上汽强插的尚界品牌,这五个都属于鸿蒙智行的谱系。说实话,选哪个牌子买有点绕,我自己有时都懵圈。
相比同价位竞品,比如理想L8和广汽埃安V Plus,问界在智能驾驶软件和人机交互体验上优势很明显,尤其M7和M9系列。但你得接受它们多品牌的供应链压力和成本不均,这个对最终优惠和售后都有影响。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第三代问界M7在2024年销量已经突破24万台,是真实的市场反馈。而相比之下,问界M9作为华为主导设计的高端车型,今年销量稳居50万以上的高端市场排头兵已经8个月了,这数据刷新我认知。孟先生,某4S店销售告诉我,M9用户忠诚度高,续购和推荐比例明显高出其他品牌。
不过说句不好听的,我有点同情那些买早期赛力斯华为智选SF5的车主,市场和外界认知普遍不认可华为参与,他们买的可能不止是车,还有情怀和信任。这点我自我纠正,刚才说他们买了性价比车确实没错,但没想到背后还有这么多的情感因素。
想想我昨天跟一个老工程师喝茶聊天,他说,现在华为在造车这条路上其实和早期的苹果硬件下沉有点像——先站稳高端,产品细节不断打磨,然后再往下走。问界M9就是那个硬核拳头产品,这个战略我觉得挺靠谱。
我估算了一下,50万以上的高端车型市场,问界M9占有率高达20%以上,这要放在中国市场绝对算份量。他们的供应链整合、研发协调能力确实比几年前强多了。
这五界品牌分散的局面,是不是会影响用户未来信任和品牌归属感?这是我一直纳闷的。还有问界新推出的第四代M7据说完全换了平台和设计语言,和之前的M7判若两车,这样频繁迭代到底对中长期用户维护有多大帮助,还是被迫急活?
(这段先按下不表)
顺便提一句,个别朋友吐槽,问界车的外观设计真好看,但心疼车主,因为品牌定位和认知不够统一,买了类似M5这个级别的车,精神上却没享受到华为品牌该有的荣耀感。有什么车主能真体会吗?这让我对华为汽车业务的品牌建设产生新的思考。
所以你怎么看,华为的汽车生态究竟能不能真正整合成一张优势更明显的牌?那些多品牌多供应链、多市场政策的复杂关系,最终会是助力还是拖累?我倒是挺好奇这背后故事,会不会在未来彻底改变中国车市格局?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