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军敢承认差距,我就佩服。一个二三百亿规模的车企掌门人,直白说咱得向德国车、日本车学,这话在圈里太刺耳了,毕竟一众民族品牌想的都是叫嚣超越,谁愿承认自己差人家一步?销售小王昨天跟我说,有客户专门质疑这话,觉得魏老板没骨气。我一听这话,就更觉得好笑——承认差距有啥不对?你买车图啥?省心耐用还是面子光鲜?显然,绝大多数人都图前者。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3年前我采访过一位丰田老工程师,他说底盘调校像拉钢琴弦,得一遍遍细调,每次隔音材料的厚薄,弹簧刚度的微调,都能影响整体感受几分。这活,干不好绝对跑不掉异响、杂音、电机声不合拍啥的。德国车厂有超过百年的底盘调校积累,不是一天两天练成的。我们国内不少车企甚至一脚油门下去车身颤得跟跳舞似的,这细节说破了多尴尬。
底盘调个两三千万公里,耗资不说,搞不好还得赔钱,这是供应链里的备胎活。老魏说想学人家,实质上是从零学怎么用供应链的稳定性换品质保证,别拿民族自豪当挡箭牌。供应链好比一条长长的流水线,任何一个环节出错,车主开几个月就开始叽里呱啦响起,投诉高得吓人,销量自然跌。
我以前批过BYD底盘不够扎实,太软也太跳,我得收回点话。不是说BYD矬,是他们的电池技术和电控系统领先,这块确实比别人稳很多,只是底盘还没练出来。就像厨师刀工出众,烧菜味道好,但碗里的饭偏生,得改火候。这种装备差距不是一天能弥补的。
昨晚和一位修理工老张聊天,他说这些年国产车异响投诉最多的,就是刹车和减震系统,总有细节没调好,客户抱怨撵着售后也不归队,搞得修车厂累死累活。这话点明供应链的不稳定,也暴露研发团队的锻炼不足。培养这群工程师,不能靠喊口号,要靠真金白银投资和时间沉淀。
我猜,魏建军敢表态很可能跟他亲身经历有关。毕竟他走过供应链、研发一线,知道夜以继日对各供应商讲道理的辛苦,也深知车开起来舒坦是个逐步逼出来的过程——没过硬的底盘,油耗快提不上去,顾客体验马上缩水。还是那句话,敢承认差距,才有实事求是的反思,和真正翻盘的可能。
请问各位读者,你们买车时,到底更看重什么?是动力性能,还是多年使用的舒适度耐久度?我感觉很多人选车其实是受朋友口碑和修理频度影响的,这两个方面,恰恰是研发链条里最难攥紧的环节。
我再说个小跑题,这不禁让我想起老早年间日本车刚杀入中国市场,那时候咱也有不少国产车企喊口号,结果销量差得一塌糊涂。仔细想想,日本车的成功,就是肯认短板,一点一点补,打造那种可靠到不行的口碑,而不是闭口不谈自家问题。同样道理,吴先生昨晚跟我吐槽买车最大烦恼是买了个漂亮车,动不动修理厂见面的次数比喝茶还频繁,这话扎心。
车企研发流程复杂得像一场持久战,供应商的零件突然涨价,或者物流中断,一个环节卡住,整车都得按暂停。这就像做饭,想做好一道菜,面粉没了,配料提不上,火候再好也是瞎折腾。老魏能说这些,说明他是真的在拼命优化,哪怕外面骂声一片,他依旧走实路。
粗略算了下,以我接触的几家中型车企实操来看,底盘研发成本占整车研发总成本的15~20%(样本少,估算),而且这部分投入对提升保值率有直接拉动作用。一般同价位车,能稳定控制底盘和悬挂部件故障的车,保值率能高出3-5个百分点,直接影响用户二手转卖体验。
你说这个数字靠谱吗?我也不完全敢打包票,毕竟市场复杂。只知道曾经一个朋友买了一台号称高品质的同价位SUV,三年后底盘问题频发,号称保值率高,实际卖吐血。不叫人愤慨吗?
这里面还隐藏着研发团队之间无形的博弈。按我的理解,研发就像是打麻将,发动机组和底盘组各自打自己的牌,供应链要像庄家那样把控节奏,确保牌局顺畅。哪里出了问题,一整车就掉坑里了。老魏的坦诚,正是意识到这点,需要统一思想,集中力量挖深挖透细节。
讲真,我一开始还挺反感这种当面说短板的做法,总觉得国货应该硬气点,不该把短处摆出来。可后来想明白了,国货有底气的表现,不是掩盖不足,而是敢露怯敢改进,鹏程万里才有底子。这感觉上,就像个家有短板的亲戚,假装没问题只能内耗,敢开口求变才是希望。
说回老魏,没人知道他私下多辛苦。有人会问,既然明白差距,为啥不一口气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我觉得这根本不现实。造车像盖楼,基础没打牢,多层高楼都扛不住。现在国产车的大步进步,靠的就是一砖一瓦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亮剑。
我昨天下午打车时,司机笑着说:你看这车开着像德国车劲道,可一踩急刹车还是吱吱响,底盘调了调声音没小。他这话不客气,但真切。细节问题,就是厂家的软肋,消费者感知第一线。
所以,我要问你们,面对现阶段国产车的研发态势,接下来最大的瓶颈会是什么?供应链?资金?还是人才?我个人觉得,没有经历过长期打磨的工程师,就像没味道的酱油,怎么料理都不入味。(这段先按下不表)
就算有一天,我们国产车在底盘、动力、静音上全面赶超,那时候再回头看老魏当年承认差距,可能后人都会觉得他当时真聪明。或者有人会说,怕是被德国、日本车整怕了。你们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