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二季度,福特汽车交出了一份充满矛盾的财报。表面上看,公司整体营收突破5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美国市场份额攀升至14.2%,商用车业务继续扮演利润中坚。然而,调整后EBIT下降22%,利润率下滑至4.3%,关税和保修成本直接侵蚀了盈利空间,电动车业务仍处于深度亏损,单季亏损高达13亿美元,规模化转型尚未看到拐点。
福特的传统强项依然表现不俗。卡车、SUV以及标志性车型Bronco继续维持强劲需求,Expedition和Navigator等大型SUV表现突出,使得福特的传统强项得到延续。公司整体收入增幅超过销量,反映出福特在产品结构和定价上的优化效果。然而,盈利层面的压力却不容忽视。二季度调整后EBIT为21亿美元,同比下降22%,利润率降至4.3%,关税因素成为主要拖累,单季度即造成约8亿美元负面影响。
分部门来看,Ford Pro仍是盈利中坚,二季度实现EBIT 23亿美元,利润率12.3%,支撑了整体利润,还通过软件和服务的订阅增长展现出多元化的营收潜力。Ford Blue录得7亿美元EBIT,利润率仅2.6%,受到关税和保修成本挤压。电动车业务Ford Model e则继续维持13亿美元亏损,亏损幅度较去年扩大,利润率深陷负值。从上半年整体表现看,福特收入908亿美元,同比微增0.3%,但调整后EBIT下降43%至32亿美元,反映出盈利模式尚未稳定。
现金流方面,Q2调整后自由现金流2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小幅下降。资产负债表仍保持稳健,现金余额284亿美元,流动性466亿美元,为后续战略投资留足空间。福特对2025年全年作出谨慎指引,调整后EBIT区间下调至65-75亿美元,较此前预期减少,主要因关税影响扩大;调整后自由现金流维持35-45亿美元不变,资本支出则提升至约90亿美元,原因是中国供应商工具关税增加。
面对电动化转型的持续亏损,福特通过结构性创新重塑成本与制造体系,最新公布的通用电动平台与通用生产系统,正是这一战略的核心。平台的设计目标直指成本控制与装配效率。通过零部件减少20%、紧固件减少25%,工厂工作站减少40%,福特预计可将整车组装时间缩短15%。其首款车型计划在2027年推出,是一款中型四门电动皮卡,起售价约3万美元,将由路易斯维尔工厂生产,并面向全球出口。
车型定位上,福特选择结合性能与实用:动力性能可媲美Mustang EcoBoost,空气动力学表现提升,同时在空间设计上超越丰田RAV4,具备前备箱和标准货箱,强调多功能性。电池体系是另一大亮点,将采用磷酸铁锂棱柱电池,并作为结构性地板一体化设计,布局不仅降低了原材料依赖,也能降低车辆重心,改善操控与静音表现,符合当下主流电动化趋势。线束长度较上一代电动SUV减少1.3公里,重量降低10公斤,进一步支撑轻量化和制造效率。
生产流程方面,福特引入“组装树”理念,替代传统流水线。车辆被拆解为前部、后部和结构性电池三大模块,分别完成子装配后再进行整合。配合大尺寸一体化铝铸件应用,这一模式不仅减少了工序复杂性,也改善了工人的操作姿态和质量控制效率。根据测算,路易斯维尔工厂生产该车型的效率将比现有产品线提升40%,净提升15%,部分收益来自自动化水平提升。
福特还将这一平台与本土制造投资挂钩。公司宣布总额50亿美元投资,其中路易斯维尔工厂获得近20亿美元扩建与数字化升级,保障2200个现有岗位;BlueOval密歇根电池园区投入30亿美元,预计2026年起量产LFP电池。该投资不仅创造或保障近4000个美国就业岗位,还将带动本土供应链发展,减轻国际贸易摩擦风险。
从战略意义上看,福特通过这一平台追求的是长期盈利能力的恢复。与传统电动车产品单车亏损严重不同,未来的电动皮卡以更低成本、更高装配效率和稳定供应链为支撑,有望将电动车业务从长期亏损引向规模化盈亏平衡。值得注意的是,福特选择以中型皮卡作为突破口,而非轿车或SUV,既符合其在卡车市场的传统优势,也契合北美消费者对皮卡的长期偏好。
福特的传统优势与现实压力并存。燃油车与商用车业务依然提供现金流支撑,但电动车业务的持续亏损、外部关税风险和利润率的下滑。福特对未来的投入力度,通用电动平台、模块化生产方式、本土电池投资,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效率与成本再造逻辑,如果奏效,将为福特的电动车业务带来规模化盈利的可能;但如果执行不力,财务压力可能被进一步放大。
福特的转型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