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的车尾部都变成一根红线,我们的汽车正在丧失个性与故事,未来或将变成无声的“网红脸”流水线产品

当所有的车尾部都变成一根红线,我们的汽车正在丧失个性与故事,未来或将变成无声的网红脸流水线产品

现在堵车的时候,往前一看,好家伙,眼前就是一片红彤彤的刹车灯海洋。所有车的屁股,都像被同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一条横贯左右的细长红灯。这事儿吧,往小了说,是设计偷懒;往大了说,咱的汽车,真是在一点点丢掉自己的魂儿。

当所有的车尾部都变成一根红线,我们的汽车正在丧失个性与故事,未来或将变成无声的“网红脸”流水线产品-有驾

我记得十年前还在工厂跑线车间的时候,尾灯设计还挺活跃。那些模型师,为了让车屁股更有特色,翻箱倒柜地找灵感。有的用C型灯,像个微笑,有的用L型灯,带点犀利,甚至加个渐变效果,看着才顺眼。现在呢?都一样了。这个,可能有人会说追随潮流,但我自己觉得,更直白点讲,是给设计师省事。毕竟,供应链标准化后,好执行,出货快。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估算一条普通中型车尾灯成本,可能十元左右(这个价钱真不算高,但生产流程真的是这样)。一条灯,几百个点焊点、几块模具,要是能复制粘贴,效率翻倍。这就是工业流水线带来的方便。可这个方便带来的后果,可能就是味道渐渐散掉了。

你说,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看车尾?其实很简单,尾灯是最后给人的印象点。有些车尾灯设计得像艺术品 — 你看那保时捷的圆灯,再跟某国产车那条贯穿式灯一比,差距真不是一点点。那个兰博基尼的S尾灯,像个闪电,背后是品牌的个性。而不管是家用紧凑型,还是豪华SUV,上下来就是一条标配的红线。

当所有的车尾部都变成一根红线,我们的汽车正在丧失个性与故事,未来或将变成无声的“网红脸”流水线产品-有驾

这里边也有个社会心理在起作用——跟风。我有次跟维修工聊天,他说,只要尾灯亮,车子就完事了。他倒不是不懂设计,只是觉得设计费贵,效率算得也真快。几乎没人去在意,这红线背后,有没有什么故事。有一次我跟朋友聊,他说:我只要好看,用着顺手,别的都无所谓。嗯,对,用户心理就是这样:方便、耐用、好看就行。

但我有个疑问:这到底对不对?我们的车会不会变成无差别的商品?就像网红脸一样,每辆都 musí掉我是谁的标签,只剩下个无表情的号召力。

说起这个,有个细节挺扎心,某次我在车展看新车,旁边的销售员说:车尾设计其实不用想太多,保证大家都接受,颜色搭配都一样。我心里一哆嗦——难道我们的汽车,真要变成这样,没有故事,没有个性?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漫画,里面那只卡通车带着大笑,尾灯像眼睛一样炯炯有神。能不能让设计师多花点脑子,谁说只能模版设计?

当所有的车尾部都变成一根红线,我们的汽车正在丧失个性与故事,未来或将变成无声的“网红脸”流水线产品-有驾

我自己也在琢磨,不能光讲情怀。毕竟,车厂要盈利,效率第一。更别说,供应链早已标准化,部件不一样,出货快就行了。但是咱们就不能不要点情感的颜色吗?我觉得可以。比如那辆车尾灯设计成善变的表情,随车的氛围调节。有些车尾灯可以变化颜色——日行灯柔和点,夜晚张扬点。你说,这不就是给流水线加点温度么?

现实的限制不少。成本、法规、市场需求……这些都算站在现实这边,但我始终觉得,个性还没有死。只现在被一堆相似的红线掩盖了。

当所有的车尾部都变成一根红线,我们的汽车正在丧失个性与故事,未来或将变成无声的“网红脸”流水线产品-有驾

一想到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场景——街上的车,分不出品牌、也分不出型号,只能靠车头或者轮毂看出点不同。尾灯变成了一种标识消失的符号。好比,某天路上走着一排网红脸,你得去专门看尾部细节才能知道哪台是哪辆。这个趋势,你们会不会觉得奇怪?我没太深想过,但有点担心。

最后那点小心思——咱们是不是可以给设计师一点空间?汽车尾灯可以演变成情绪灯,用不同颜色表达不同状态。再或者,是个能变形、能讲故事的灯。人家说,汽车是移动的第二个家,那为什么车尾灯就不能多点生活气息呢?能不能实现?这是个未知数。

我一直在想,那些设计出独特尾灯的品牌为什么还算有趣点?是不是跟他们敢于突破常规有关?可惜,现状还只能是管它一样也能生产。

当所有的车尾部都变成一根红线,我们的汽车正在丧失个性与故事,未来或将变成无声的“网红脸”流水线产品-有驾

看着一排排尾灯变成一样的红线,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可能就是故事吧。你猜,下一辆车,什么样的尾灯会让你眼睛一亮?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