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底,一批新能源车型或将悄然退出免税名单。不是政策取消,而是门槛提高了。明年起,能省下上万元购置税的电动车,不再只是“能跑电”的车,而必须是“跑得省”“跑得久”“跑得高效”的车。
三部门联合发布新规,2026年起享受购置税减免的新能源车,必须满足更严苛的能耗与续航标准。这意味着,政策红利正从普惠性“发红包”,转向精准引导“促升级”。这不仅是技术门槛的提升,更是一场产业与消费的结构性重塑。
过去十一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从2014年全面免征起步,一路推动市场从年销几万辆跃升至千万级规模。2023年政策明确延续至2027年,但分两阶段退坡:2024至2025年免征(上限3万元),2026至2027年减半征收(上限1.5万元)。如今,2026年的技术门槛落地,标志着政策进入“高质量兑现期”。
新标准的核心,在于引入两项强制国标。纯电动车型百公里电耗不得突破新发布的GB 36980.1—2025限值,插电混动车型则需实现不低于100公里的等效纯电续航,且油耗与电耗均须优于现行限值的70%至75%。这些数字背后,是国家对能效的刚性约束——车不能再靠堆电池拉续航,技术必须真正进化。
有人担心,这是在“收补贴”,打击消费者购车热情。但数据揭示另一面:2024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超40%,市场主力正从政策驱动转向产品力驱动。此时提高门槛,实为防止低质扩张,倒逼企业优化电池管理、轻量化设计与混动系统效率。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此举将推动行业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
更深层看,这是一次国家战略的精准落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要构建绿色、安全、高效的现代汽车产业体系。购置税政策不再简单“输血”,而是通过技术门槛引导资源流向高能效产品,既助力“双碳”目标,又降低石油对外依存,还推动产业链向高端攀升。
对消费者而言,短期选择或受限制,长期却是利好。车企为达标,必将提升整车集成水平,带来更长续航、更低使用成本和更高安全性。那些靠政策生存的“油改电”或低效增程车型将被淘汰,市场将留给真正有技术积累的品牌。
2026年1月1日,是分水岭。在此之前,车企须完成车型申报,不符合标准的将退出免税目录。这场倒逼升级的窗口期,只剩几个月。产业洗牌不可避免,但方向清晰:节能不是选择题,而是入场券。
政策退坡不可怕,怕的是技术停滞。当红利褪去,真功夫才是立足之本。未来的路,属于省电的车,也属于懂进化的行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