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日产工程师跳槽比亚迪:不是被挖角 是自己选的新战场
最近跟个在汽车圈混了十几年的老友喝茶,他神秘兮兮掏出手机翻聊天记录:“看见没?前日产ROOX的工程师,上个月去比亚迪报到了。”我盯着屏幕愣了两秒——这事儿听着简单,细琢磨全是门道。
这工程师为啥放着日产不待?关键在比亚迪要做日本市场的K-Car。K-Car在日本可不是普通小车,法规卡得严,空间利用更要命,得懂当地人“把冰箱塞进后备厢”的生活智慧。原日产的人干这事儿,等于带着现成的“说明书”上岗,省了比亚迪不少摸黑探路的功夫。
可光有人还不行,得让人家乐意来。老友掰着手指头数:“人家比亚迪给的实在,2017年招过日本半导体工程师,年薪176万,还配房配车配翻译。现在新能源这么火,工程师在这儿能接触从电池到电控的全链条,今天跟三电团队讨论,明天跟海外设计组对接,本事长得快,晋升也有盼头。”
我有点纳闷:“日企待遇也不差,为啥非要跳?”他乐了:“你当人家傻?比亚迪现在是新能源龙头,手里攥着刀片电池、DM-i这些硬技术,跟着走就是跟着行业风口。再说了,人家企业文化实在,不玩虚的,就讲‘技术为王’,工程师能实实在在看到自己的成果落地,不像有些地方天天搞汇报。”
这话让我想起前两年另一个新闻,某德国车企高管跳槽国产新势力,当时还有人说“崇洋媚外”,现在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人才流动最诚实,哪儿有机会、哪儿能成长,人就往哪儿跑。就像这日产工程师,他图的不只是钱,是在比亚迪能参与到更前沿的项目里,把自己积累的K-Car经验用在新战场上。
再说回比亚迪做日本K-Car这事。日本市场难啃啊,本土品牌占了九成份额,消费者挑剔得很。但比亚迪偏要试,找懂行的日籍工程师,把法规吃透,把空间设计做精,这是真打算扎下根。那位工程师去了之后,估计得把当年在日产摸爬滚打的经验全抖搂出来,帮比亚迪少走多少弯路?
其实这不是单个案例。这些年国产车企崛起,从“学别人”变成“被学习”,人才反向流动越来越常见。以前咱们派人去丰田大众取经,现在人家主动来咱们这儿找机会。就像这日产工程师,与其说他“反水”,不如说他在选一个能让自己价值最大化的平台。
说到底,企业能不能留住人,看的是有没有真本事、真机会。比亚迪能吸引日籍工程师,本质是自己先把技术做硬了、把舞台搭大了。那些还在担心“国产不行”的人,看看这些用脚投票的人才,或许能明白点什么。
最后想起老友说的那句话:“以前是国外车企给我们上课,现在是咱们给全球上课了。”
经典语句:人才如流水,哪里有活水,就往哪里淌。
内容调用资料网站:汽车之家行业分析、日经新闻人才动态报道、《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发展报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