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变一家,吉利一口“吞”下极氪

看到吉利和极氪正式签署合并协议的消息时,脑海里瞬间浮现出一家人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的画面——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就在7月15日,吉利汽车宣布将全资收购尚未持有的极氪股份,让这个曾独立登陆纽交所的明星电动车品牌彻底回归大家庭怀抱。这不是简单的资本运作,而是李书福推动“一个吉利”战略落下的关键一子,背后是面对新能源下半场淘汰赛的深度筹谋与资源重配。

一、高效整合背后:资源集约化的战略图景

这次合并的核心逻辑在于“聚焦”与“协同”。根据协议,极氪股东可选择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作为对价,完成后极氪将从纽交所退市,成为吉利的全资子公司。这一动作直接呼应了2024年9月《台州宣言》中提出的“战略整合”与“战略协同”目标。过去几年,吉利的多品牌战略虽快速覆盖各细分市场,但也带来资源分散与重复投入的问题。例如极氪与领克在30万元级市场存在价格重叠,SEA浩瀚架构与CMA Evo架构的技术路线亦有交叉。整合后,研发、供应链、制造端的冗余成本将显著压缩:

兄弟变一家,吉利一口“吞”下极氪-有驾

- 技术共享升级:电子电气架构(EEA 4.0)将实现硬件与底层软件统一,仅在应用层保留品牌差异化,预计研发效率提升30%;

- 供应链优化:零部件通用率计划从50%提高到70%,采购成本可降低15%;

- 渠道网络整合:极氪售后网点将从300家扩容至800家,用户充电桩共享率提升50%。

二、品牌矩阵重构:清晰定位下的协同发力

兄弟变一家,吉利一口“吞”下极氪-有驾

合并绝非品牌个性的消融,而是战略分工的再明确。根据吉利最新规划,四大品牌将形成金字塔式布局:

- 极氪:锚定30万元以上豪华纯电市场,依托SEA架构开发旗舰车型(如极氪009光辉版);

兄弟变一家,吉利一口“吞”下极氪-有驾

- 领克:聚焦20-30万元运动化与混动市场,强化年轻用户标签;

- 银河:主攻15-25万元主流新能源领域,承担销量基盘;

兄弟变一家,吉利一口“吞”下极氪-有驾

- 中国星系列:深耕节能燃油车与智能化升级。

这种分层覆盖使各品牌避免内耗,集中资源应对外部竞争。例如极氪的800V超充技术可反哺银河L7,领克的EM-P混动系统则与极氪超级电混技术形成互补,共同拓展欧洲等海外市场。

兄弟变一家,吉利一口“吞”下极氪-有驾

三、全球化加速:高端品牌成出海“敲门砖”

极氪的回归赋予吉利全球化战略新支点。欧洲消费者对极氪品牌的认知度高于吉利母品牌,合并后吉利可借极氪高端形象加速渗透海外。2025年,吉利计划在海外建成超200家门店,极氪将进驻欧洲、东南亚、中东15国,领克则依托沃尔沃渠道深耕俄罗斯及拉美。同时,沃尔沃的技术后台(如安全系统、底盘调校)将向极氪全面开放,慕尼黑门店已试点“双品牌挂牌”,实现高端技术反哺与本土化适配的双向赋能。

四、用户价值升级:体验闭环的全面打通

对车主而言,合并意味着更完整的服务生态。极氪001车主曾反馈的车机卡顿问题,未来可通过吉利星睿AI大模型直接优化;售后服务的响应速度因网点倍增而提升;充电焦虑则因与银河L7共享800V超充桩得到缓解。更关键的是,技术协同将缩短新车研发周期40%,加速高价值产品落地——例如极氪007 GT已快速上市,极氪9X旗舰SUV也将搭载续航超1400公里的超级电混系统。

---

结语:攥紧拳头,走更远的路

从《宁波宣言》的技术立企到《台州宣言》的资源聚合,吉利始终以“协同进化”回应时代挑战。此次合并不仅是资本层面的理顺,更是从研发、制造到全球化的一次深度能力重塑。正如李书福所言:“本次合作为吉利汽车更美好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当行业淘汰赛进入深水区,攥紧的拳头终将比张开的手指更有力量——而资源高效协同的吉利,正为下一程冲刺蓄满动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