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海口码头,一辆氢能MPV缓缓驶过昏黄灯光下的安静街道。
车牌反光,司机戴着口罩,后座空荡荡,只有一份会议资料遗落在座椅缝隙中。
倘若你是这位司机,你会不会在意,这辆车背后,有多少资本、政策、技术泡沫和理想主义交错翻涌?
还是更关心今晚的订单,和滴滴平台上的评分?
海马汽车,名字听起来像是某种游弋在政策暖流里的生物,实际上,这家公司在A股上市,代码000572,海南海口本地企业。
官方数据摆在桌面:2024年营收1823亿元,归母净利亏损1.40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6.55亿元,亏损0.75亿元。
数字背后,有人看到了“减亏”趋势,有人只看亏损本身。
一场氢能叙事的悬疑剧,主角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这家公司在政策、市场、理想之间的摇摆。
简述事件,理性拆解。
过去几年,海马汽车把赌注押在了氢能+示范运营模式。
氢燃料电池MPV 7XH,号称采用70兆帕储氢技术,基于miri二代电堆路线——听起来很有未来感。
实际用途,主打公务会务与城际出行场景。
亮点是“南海氢行”品牌已落地,产品上线滴滴、携程等平台,甚至在博鳌亚洲论坛这样的“零碳交通”场合露脸。
这不是纯粹的车企,更像是“车+运营”的混血儿,既造车,还亲自下场做网约车、会务用车运营。
两条增长逻辑很清晰:一是海南氢能示范与政策红利,本地政府给场景和补贴,技术创新有落地空间。
二是车+运营模式,先在网约车、会务用车领域跑通,再复制到更多城市和场景。
这种打法,其实很像创业公司:先做样板间,能活下来再谈规模扩张。
护城河也明确:本地化政策、场景资源和氢能乘用车的先发资质,再加上会务、旅游、出行链条的协同。
听起来很美,现实却总是带点黑色幽默。
作为旁观者,冷静看待海马汽车的这些操作,最大的问题是规模和现金流。
亏损减缓固然值得鼓励,但在汽车行业这条吞金兽面前,亏损就是亏损。
别指望靠某几个示范项目就能逆转命运。
氢站和运维成本极高,市场还在“示范”阶段,远没到商业化“普及”层面。
细看官方表态,公司一再否认“小米代工”传闻,还是得靠自己的订单和复购扛住。
这时候,不得不自嘲下行业现实:氢能是资本市场的宠儿,但在司机眼里,它不过是另一种动力。
连海口的出租车师傅都说:“氢能好是好,能加气吗?能修吗?”技术叙事很性感,落地运营很骨感。
更诡异的是,短线炒作题材一波接一波,海南本地股、氢能源概念、网约出行一阵阵推高市场情绪。
某天晚上,社交平台刷屏,“海马汽车反包涨停”,情绪热度堪比博鳌论坛晚宴。
如果你问我怎么看待海马汽车的未来,我只能说:理性看待,别被情怀冲昏头脑。
技术好,不等于公司能赚钱。
政策红利,不等于市场能长期买单。
公司当前的最大优势,是在海南这个氢能示范区有先发场景和政策支持,但一旦外部环境变化,护城河可能就会变成护城沟。
再说“车+运营”,想象空间很大,现实里订单、复购率、经营性现金流才是真正的考验。
细节推演下来,市场规模和复购情况最值得关注。
氢能乘用车能不能跑出“示范效应”,要看南海氢行的运营规模与利用率;能不能规模化盈利,还得看现金流和费用率——这些,都是财报里冷冰冰的数字,和新闻稿里的“绿色未来”是两回事。
乘用车新品推出节奏也很关键,行业内一不留神就被对手甩开几个身位。
这里插一句冷峻调侃:如果说新能源车是资本的摇钱树,氢能车更像是资本的“健身房”——进去的人都想着练出好身材,实际上大多数人只能留下健身卡和健身照,肌肉没长多少,汗倒是流了一地。
会务用车和网约车运营,短期看是叙事,长期看未必是生意。
海南的政策、博鳌论坛的场景、肖博会的曝光,能造出热度,但造不出持续盈利。
投资者如果只看博客热度,那跟买健身卡差不多,心理满足,身体不一定受益。
更有意思的,是行业风险。
销量与规模效应不足、氢站与运维成本高企、现金流与项目回款节奏紧张,这些都不是靠一纸新闻稿能解决的。
再加上行业价格战和传闻扰动,海马汽车就像是站在风口浪尖的小船,旁边有资本的巨鲸,也有政策的暗流,想稳住不翻,得靠自己划桨。
自嘲一下,如果我是海马汽车的管理层,面对投资者提问“你们氢能到底靠谱吗?”,我的回答大概率是:“我们在努力,剩下的交给市场和政策。”听起来像废话,实际上这是行业最真实的态度。
谁都知道,氢能乘用车还在发展初期,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市场和基础设施还没跟上。
就像当年互联网泡沫,谁能扛过冬天,谁就有机会。
回到现场——那辆氢能MPV安静地停在海口市政广场边,小司机刷完订单,望着远处的加氢站灯光发呆。
他不关心政策吹风,只关心明天能不能多跑几单。
你要问我,海马汽车的护城河能不能守住?
我只能说,行业变幻莫测,守城靠的不是壁垒,而是不断进化的能力。
这里留个问题: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究竟是技术先跑赢市场,还是政策和资本先跑出场景?
海马汽车式的小体量车企,能否靠“示范效应”进化为规模化企业,还是只能活在行业的边缘?
如果你有答案,欢迎留言——毕竟,在这个行业,没人能先知先觉,只有不断追问和冷静观察。
最后,祝每一个在氢能路上奔跑的人,都能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自己的速度。
不必太快,也别太慢,毕竟故事还在继续,结局还未揭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