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内幕!新能源智能车L2+失控频发坑惨车主,这是科技还是陷阱?

惊人内幕!新能源智能车L2+失控频发坑惨车主,这是科技还是陷阱?-有驾

今日车圈,这事儿可不小!

最近啊,我刷手机的时候,老是看到有人在讨论一个新能源车牌子。

这牌子吧,之前可火了,天天在各种场合喊着“科技改变生活”,把“未来出行”、“智能驾驶”这些词儿说得跟真事儿似的,听得人心痒痒,感觉买了它,就能直接穿越到未来。

当时,不少人是真下了血本,就为了这“未来感”。

惊人内幕!新能源智能车L2+失控频发坑惨车主,这是科技还是陷阱?-有驾

结果呢?

事儿就没那么顺当。

有车主们开始发声了,说自己花了三十多万买的这“智能旗舰”,这“智能”吧,有点儿“不接地气”。

举个例子,那个号称能把人解放出来的L2+级自动驾驶,在跑高速的时候,时不时不就“抽风”。

有时候,它会突然猛刹车,把后面车的司机吓得够呛;有时候,它又会“神志不清”地往边上跑,你得赶紧一把方向盘把它“拉回来”。

这哪是解放双手,这简直是把人的精神搞得比弹簧还紧!

惊人内幕!新能源智能车L2+失控频发坑惨车主,这是科技还是陷阱?-有驾

我看着那车主的文字,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他写得可真形象:“每次开高速,我感觉不是自己在开车,而是给一个有点儿‘选择困难’的机器人当‘陪驾’。

它一会儿说‘前面堵车,慢点儿’,一会儿又说‘前面没车,快点儿’,我都不知道该听谁的。”

这“科技感”是不是有点儿太过了?

都快赶上人工智能“开窍”了,只不过这“开窍”的方向,好像有点儿跑偏。

更绝的是,这位车主还说,这车的“语音助手”,简直是“听不懂人话”的代表。

想让它调个空调?

它给你放首歌。

想让它导航?

它给你打电话。

有一次,车主急着找地方方便,就问:“小助手,附近哪儿有洗手间?”

这小助手慢悠悠地回了句:“好的,正在为您搜索‘洗手间’附近的美食…

…”

这脑回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你说这要是急得不行的时候,听见这么个回答,是该生气还是该笑?

惊人内幕!新能源智能车L2+失控频发坑惨车主,这是科技还是陷阱?-有驾

这事儿也不是孤立的。

我再翻了翻,不少车主都遇到了类似的“烦心事”。

有人说,这车的“在线升级”,就像“开盲盒”,每次升级完,都不知道是“惊喜”还是“惊吓”。

本来好好的功能,升级后可能就“不听使唤”了;盼了半天的新功能,用起来反而不如以前顺手。

还有人说,这车的“车机系统”时不时就“卡住”,屏幕跟“老电脑”似的,一卡一卡的,操作起来真让人抓狂。

惊人内幕!新能源智能车L2+失控频发坑惨车主,这是科技还是陷阱?-有驾

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咱们国产车刚起步的时候,很多车企也爱玩“概念”。

那时候,你听到的全是什么“黑科技”、“颠覆创新”,但实际到车上,往往就是“样子货”,用着不方便,甚至不如那些老老实实造车的品牌。

现在呢?

这股风好像又吹起来了,而且是刮到了新能源车这个“风口”。

大家都知道,新能源车是趋势,是方向。

但这个“未来”,不应该是建立在牺牲用户感受和安全上的。

特别是像“自动驾驶”这种关系到人命的技术,更应该万分小心。

你不能为了追求“新潮”,就把用户当成“试验品”,让他们去“测试”你还没成熟的技术吧?

说到这里,就得琢磨琢磨这背后的原因。

为啥这些车企,愿意把钱花在“宣传”上,而不是“把产品做好”?

我觉得,跟咱们当下社会的一些急躁情绪有关。

大家都想“一步登天”,都想快速成功,都想在最短时间内抓住眼球。

在这种氛围下,一些车企就容易走捷径,用“口号”来包装自己,用“概念”来吸引人,而把最根本的“用户体验”和“产品质量”放到了次要位置。

而且,咱们消费者有时也“心急”。

看到别人家的车有了啥新玩意儿,就盼着自己家的车也能赶紧装上。

这就给了那些“急于求成”的车企机会。

他们可能还没把这个功能完全弄明白,就急着往车上塞,然后一句“在线升级”就打发了。

我有个朋友,他买了一辆新能源车,当时就被那个“大玻璃顶”给吸引了。

他说,躺在车里看星星,那感觉一定特别浪漫。

结果呢?

夏天的时候,这玻璃顶简直就是个“大暖炉”,车里热得像蒸笼,空调开到最大都没用。

冬天呢?

又像冰窖。

最后,他只能自己花钱贴膜,把那点儿“浪漫”给“封存”了。

你说这算什么事儿?

惊人内幕!新能源智能车L2+失控频发坑惨车主,这是科技还是陷阱?-有驾

所以说,这些所谓的“科技亮点”,如果不能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不能让用户开得更舒心,那它就只是个“噱头”,甚至是个“包袱”。

尤其是在自动驾驶这种关系到生命安全的技术上,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是要命的。

我在这里不是想否定所有的新能源车品牌。

咱们国产新能源车,确实有很多做得非常好的,技术也很扎实,用户评价也相当不错。

我只是想说,在追求“科技”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本分”。

汽车的本质,是为用户提供安全、舒适、方便的出行工具。

那些花哨的功能,如果不能回归到这个根本,那它们的存在,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想想。

而且,我特别想对那些车企的领导们说句:用户不是傻子。

他们可能一开始会被“概念”吸引,但最终,他们还是会用“行动”来投票。

那些真正用心做产品、注重用户感受的品牌,才能走得更长远。

那些只知道“PPT造车”、“概念营销”的车企,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再说回今天咱们聊的这事儿,其实也给我们提了个醒。

在挑新能源车的时候,除了看牌子、看颜值、看续航,更要多去了解它实际的用户评价,多去试驾,多去弄明白那些“看不见”的技术细节。

别光听他们怎么说,要看他们实际是怎么做的。

惊人内幕!新能源智能车L2+失控频发坑惨车主,这是科技还是陷阱?-有驾

就像我经常说的,买车不是买“概念”,是买“生活”。

你花了钱,买回来的是一个陪你走过无数路、承载你无数回忆的伙伴。

这个伙伴,得是靠谱的,得是贴心的,得是让你觉得“值”的。

今天这事儿,听着有点儿“心酸”,但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交流。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整个汽车行业往更健康、更实在的方向发展。

那么,你觉得,在买车这件事上,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是那些时髦的“概念”功能,还是实实在在的驾驶感受和可靠性?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