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工厂下线的这台车,62.5度电标640公里续航,北京五环跑一圈实测电耗9.8度,车主充到82%剩520公里还喊焦虑,我在服务区听他解释完差点笑出声
上周末京沪高速某服务区,充电桩旁边那哥们儿盯着仪表盘发呆——82%电量,显示剩余520公里,非要充满才肯走。我凑过去问了句:“这续航还不够?”他叹口气说怕回程遇上堵车。说实话,这种心态我见多了,早些年自己也这样。但最近这两年,有些车的表现确实跟以前不太一样了。
去年帮发小看车,顺便钻到举升机下面看了眼。电池包上那串编号让我多瞅了两眼——62.5度电,比老版本也就多了两三度的样子。但凑近看铭牌参数,能量密度写着154,比之前那批高了不少。当时就觉得有点意思,容量涨了重量反而没怎么增,这个操作不太常见。后来打听了下,大概是在材料配方上做了调整,具体怎么弄的也没人细说。
真让我觉得玩得溜的,是那个百公里不到十度电的数。平时跟圈里人聊天,B级电车能做到11度左右就算优秀了,这个9.76有点超出预期。有次陪着跑测试,三十五度的环境仓里模拟工况,最后电表跳出来9.8,跟官方数据基本对上了。这种一致性,至少说明数据没往虚了报。
这车省电的路子跟别家不一样。冬天的时候电机运转会发热,这套系统能把热量导到电池那边保温,相当于废物利用。还有个八通阀的东西,能让冷却液在不同位置之间循环,需要加热的时候加热,需要降温的时候降温。听起来挺绕,但去年在呼伦贝尔零下三十度的环境里测试,这玩意儿确实顶用。车内温度上来得快,电池也能维持在正常工作区间。
快充这块让我有点意外。上个月在250千瓦的桩上试了趟,从10%充到50%,功率表基本稳在255左右,没怎么往下掉。以前接触的那些车,过了30%功率就开始走下坡路,这台倒是扛得住。估计是散热做得到位,温度压住了,充电模块才敢一直保持高输出。五分钟能补一百来公里,对跑长途来说还算实用。
北方车主最怕过冬。去年朋友那台老车,零下十几度的时候续航直接打六折,开出去都得算着公里数。新出的这批据说能保持在七成左右,虽然还是有衰减,但比之前那个惨状好多了。座舱制热速度也上来了,不像某些车开半天还是冷风往外吹。
有个改动挺特别——方向盘跟转向齿条之间没机械连杆了,全靠电机传动。刚听说的时候还担心手感会不会发飘,实际开下来反倒觉得转向更跟手。停车掉头的时候打一圈多就能转满,上了高速又自动变沉稳,不用频繁修正方向。这套东西估计也能省点电,虽然贡献不大,但架不住处处都在抠细节。
前阵子二手车商朋友收了台跑了三年三十多万公里的老款,拿仪器测了下电池健康度还剩88%。按这个衰减曲线推算,新款用个十年八年应该还能保持在八成以上。这个数据对二手车价很关键,毕竟买家最怕的就是电池不行了,到时候换一块的成本能顶半台车。
欧洲那边充电价格好像比国内便宜点。听说是把碳排放的配额卖给传统车企,赚的钱补贴到充电网络里。咱们这边虽然没这个政策,但充电桩数量确实在涨,找桩没以前那么费劲了。城市里基本走几公里就能看到,高速服务区也在加密布点。
前几天又碰到那个车主,这回神色就轻松多了。他说跑了几趟长途之后,发现续航其实够用,关键是别老盯着剩余公里数看。现在他习惯看平均电耗,数字稳住了心态也就稳了。开了大半年,冬天最差的时候也没趴过窝。
说到底,续航焦虑这东西,一半靠硬件,一半靠心态。车企能做的就是把技术打磨扎实,把充电效率提上去,剩下的得靠用户自己去适应。毕竟开了十几二十年油车,思维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能转过来的。
640公里的标定续航够不够用?这问题大概率没标准答案。有人觉得四百就够日常,有人非得八百才安心。不过这几年电车的实用性确实在往上走,至少不像五六年前那样让人提心吊胆。
你们实际能跑多少?冬天打几折?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