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22.58万起步,欧盟10万美元开卖:这台0.205Cd风阻的国产轿车,凭什么让海外买家接受3倍溢价还要等15天提车
那个0.205的数字,是我在服务区充电时第一眼注意到的。
贴在车尾,不大,但在一堆0.25、0.27的数据里,它显得有些扎眼。车主是个中年大哥,靠在车旁抽烟,见我盯着看,扬了扬手里的烟头:“国内落地23万多,听说欧洲那边标价10万美元。同一台车。”
我抬头看他,他耸耸肩:“真的。”
回来后翻了翻资料,发现这数字还真对得上。星纪元ES,国内起售价22.58万,海外市场定价确实突破1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72万左右。价差三倍,而且提车周期统一——下单后15天。
这个玩法,跟以前不太一样了。
以前国产车出海,讲的大多是性价比。便宜、实用、配置够,这是传统路子。但现在这台车,似乎是在测试另一个边界——技术能不能撑起溢价。
0.205Cd的风阻系数,全球量产车里排第三。前面只有奔驰EQS和特斯拉Model S。这个数值背后是300多个小时的风洞测试,主动进气格栅、隐藏式门把手、完全包裹的底盘,连轮毂辐条的角度都算过。工程师的活儿,挺磨人的。
风阻每降0.01,续航大概能多跑八到十公里。对纯电车来说,这不是面子工程,是续航工程。
底盘部分也有点意思。空气悬架配CDC电磁阻尼,前置摄像头提前识别路面,毫秒级调整阻尼硬度。压减速带时自动变软,高速并线时自动变硬。遇到马路牙子,底盘能自己升高5厘米,离地间隙直接到18厘米。
这套“云台底盘”,玩得确实有些细节。
905公里的续航数字看着挺唬人,但关键在百公里电耗只有11.7度电。800V高压架构、碳化硅电控、97.2%的电机效率,再加上那个变态的风阻,省电这事儿是从系统层面下的功夫。不是单纯堆电池容量,这点得分清。
智驾硬件算是拉满了——激光雷达、双Orin-X芯片、508TOPS算力。城市NOA、代客泊车这些功能都配了,但好不好用,还得看后续OTA和实际路况表现。纸面参数,只能说明一部分问题。
有个细节挺有意思:行业首创的“地暖”空调。暖风从脚底下吹,北方冬天开车大概会舒服不少。传统空调都是上热下冷,这个反过来,思路不一样。
还有那块晴风双层镀银天幕,紫外线阻隔99.9%。三亚实测,车外38℃,天幕表面温度只有42℃。普通玻璃车型已经60℃以上了。夏天少用点空调,也是在省电。
说回那个价格问题。
国内22万,海外72万,凭什么?我琢磨了半天,大概是这些硬指标确实到位了。续航、风阻、底盘、智驾,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再加上E0X平台的技术积累,15天交付的供应链能力,这些都是底气。
以前咱们出口车,靠的是便宜;现在这个阶段,似乎开始靠技术溢价了。
当然,海外市场认不认账,还得看后续表现。一台车能不能立住,不是发布会上说了算,是千千万万个车主开出来的。汽车这东西,三分靠配置,七分靠口碑。
那天在服务区,大哥抽完烟上车走了。临走前跟我说:“这车开着还行,就是有时候觉得,国内这个价格,有点对不起它。”
我站在原地想了想,这话听着怪,但细品又有些道理。
技术值不值这个价,或许真得分市场来看。同一台车,在不同地方,价值认知可能完全不一样。就像那个0.205的数字,懂的人知道它意味着什么,不懂的人只觉得是个参数。
至于到底值不值,开过的人心里自然有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