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两件事特别引人注目,一个是理想汽车在发布会上展示了理想i8和8吨重卡对撞的视频,结果理想i8车身结构完好,重卡却车轮弹起、驾驶室与货箱分离;另一个是特斯拉曾经和澳航合作,让Model S和波音737进行了一场拉力赛。这两件事都很夸张,背后反映出的中美汽车营销思维差异,更是值得琢磨。
先来说说理想和乘龙卡车这事儿。理想i8把乘龙卡车撞成那样,这结果一出来,网友们都惊掉了下巴。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不符合常理啊,一辆SUV怎么可能把八吨重的卡车撞成这样?乘龙卡车这边也不干了,直接发声明说测试误导公众,和实际场景差异太大,法务部门都介入了。理想汽车回应说测试基于真实场景,车辆也是市场随机采购的,中国汽研也说测试符合标准,可这事儿还是争议不断。
从营销角度看,理想汽车这波操作挺大胆。它想通过这种极端对比,告诉消费者自己的车安全性超强。可问题是,这种测试场景太特殊,和日常开车情况不太一样,很容易让人觉得是在故意制造噱头。这种“中国式对标”,在国内营销里挺常见,就是找个大家都熟悉的、看起来很强的对手,然后通过对比突出自己的优势。比如说手机厂商发布新机时,经常会和苹果手机对比拍照效果、运行速度等,就是为了让消费者觉得自己的产品不比大牌差,甚至更好。但这么做也有风险,一旦被质疑测试不严谨、数据有水分,品牌形象就会受损。就像这次理想汽车,虽然在视频里“赢”了,可在舆论上却陷入了被动,很多人开始怀疑它的测试真实性,对品牌信任度也降低了。
再看看特斯拉拉飞机这事儿。特斯拉和澳航合作,让Model S和波音737比赛,这脑洞开得够大。从比赛结果看,刚开始Model S凭借瞬间爆发的电力和较轻的车身,确实能领先飞机一段距离,但最后飞机凭借强大的动力和更快的巡航速度,还是轻松超过了汽车。这就像龟兔赛跑,兔子起跑快,但乌龟耐力强,最后笑到了最后。
特斯拉这么做,更多是想展示电动汽车的强大加速性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这种“美式对标”,特点就是充满想象力和戏剧性,喜欢挑战不可能,制造话题。像美国一些汽车广告,经常会有汽车飞跃大峡谷、在沙漠里和越野车比赛等夸张场景,目的就是吸引眼球,让消费者记住品牌。特斯拉拉飞机,虽然明眼人都知道汽车不可能真正赢过飞机,但这个话题却成功引起了全球关注,让特斯拉的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大家一提到特斯拉,就会想到它的高性能和创新。
对比这两件事,能发现中美汽车营销思维的差异。中国车企更注重实际性能和参数对比,喜欢在和竞争对手的直接较量中突出优势,像理想汽车和乘龙卡车对撞,就是想直接证明自己的车安全性能比卡车还好;而美国车企更擅长制造话题和故事,通过一些看似不可能的挑战来展示品牌的创新和突破精神,特斯拉拉飞机就是典型例子。
当然,这两种营销思维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中国车企这种实际对比的方式,能让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产品性能,但要注意测试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不然容易弄巧成拙;美国车企制造话题的营销方式,能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如果只注重噱头,而产品本身跟不上,也很难长久留住消费者。
一个是反内卷中恶卷 一个是跨界扶持
对于消费者来说,不管车企怎么营销,买车时还是要保持理性。不能只看这些夸张的宣传,更要关注车辆的实际质量、安全性、性价比等因素。比如说,不能因为理想i8撞赢了卡车,就盲目相信它是最安全的车;也不能因为特斯拉拉过飞机,就觉得它的每一款车都完美无缺。多了解车辆的真实口碑、专业评测,才能买到适合自己的车。
理想碰倒乘龙卡车和特斯拉拉飞机这两件事,背后是中美汽车营销思维的碰撞。希望车企们在营销时,能把创新和务实结合起来,给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产品和真实有用的信息,而不是只制造一些博眼球的噱头。这样,汽车行业才能健康发展,消费者也能从中受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