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车主被“抹黑”素质差,这事真不简单!
兄弟们,这阵风刮得有点邪乎。不知道从哪天起,一打开手机,满屏都是理想车主的“光辉事迹”。今天一个骑线停车堵住俩车位,明天一个高速应急车道上闲庭信步,后天又来个充电站里旁若无人地插队。感觉全网的摄像头都跟商量好了似的,齐刷刷对准了理想汽车,活脱脱一场大型连续剧,剧名叫《马路判官之理想风云》。
这架势,太猛了。一时间,理想车主几乎成了“没素质”的代名词。你开个理想出门,都感觉背后有无数双眼睛盯着,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成了下一个短视频的主角。一开始,我也是一拍大腿,这还用问?肯定是有人眼红了呗!你想想,理想这几年卖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家庭用户市场拿捏得死死的,订单接到手软。这动了谁的蛋糕,谁能不急眼?花点钱,雇一帮人,在网上带带节奏,搞一场“认知作战”,不就是常规操作嘛?把用户群体搞臭,品牌形象自然就受损,这逻辑通顺得很。毕竟在商场上,泼脏水这招,虽然不怎么光彩,但好用啊。
然而,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粗暴吗?当我准备把这事归结为一场精心策划的商业暗战时,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劲。冷静下来琢磨一下,这背后的水,可能比想象的要深得多。能撬动全网网友自发参与一场“围剿”,这得是多大的手笔?知乎上有个匿名网友算过一笔账,说这种级别的舆论引导,没有几十亿的预算根本下不来。乖乖,几十亿!能拿出这笔钱的车企,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出来。可问题是,真有这个实力的主儿,人家自己的车也卖得不差,产品力摆在那儿,有必要玩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把戏吗?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放着降龙十八掌不用,非要去学小混混背后捅刀子,画风不对啊。
最关键的一点,让我彻底动摇了最初的判断。我耐着性子,又去把那些所谓的“黑料”视频和照片翻出来仔仔细细看了一遍。这一看,好家伙,问题大了。以往我们见过的那些针对车企的抹黑,套路都差不多。一张事故图,一个故障视频,翻来覆去地用,用到图片都包浆了,水印都叠了好几层,还是那些老素材。这就叫“恶意”,因为你找不到新的证据,只能靠反复传播来制造恐慌。
可这次理想车主这事儿呢?完全不是一个路数。每一个视频,每一张照片,几乎都是新鲜出炉的。今天拍到的是京牌的,明天就是沪牌的;这个路口刚有个理想L9逆行,那个商场地下车库里,另一台L8又把出口给堵了。这些素材,源源不断,跟自来水似的。这说明什么?说明这根本不是什么素材库里的陈年旧账,而是每天都在真实发生的“现场直播”。换句话说,这些“黑料”,都是部分理想车主们亲自“创作”并“奉献”出来的。这就难办了,真的难办了。对手最多是点了一把火,可这柴火,是自己人一捆一捆往上堆的啊。
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理想汽车的用户画像确实很清晰:家庭用户,尤其是所谓的“奶爸”群体。很多人买理想,就是看中了它的大空间、舒适性,以及那句深入人心的口号——“创造移动的家,创造幸福的家”。按理说,这样一群把家庭放在第一位的人,应该是非常注重责任感和公共道德的。我相信,绝大部分理想车主也确实如此,他们顾家、爱孩子、爱老婆,在社区里是好邻居,在公司里是好同事。我身边就好几个开理想的朋友,那叫一个稳重靠谱。
但问题就出在“但是”这两个字上。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理想汽车销量猛增,用户基数一下子铺开了,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混进来一些不那么和谐的音符。或许是仗着自己开着三四十万的车,有点“小钱”就飘了,觉得马路是他家客厅,想怎么摆就怎么摆;或许是单纯的自私自利,觉得自己的方便比天大,别人的时间和感受都可以忽略不计。这种人,在任何一个品牌的用户群体里都存在。可为什么偏偏是理想,被架在了火上烤?
我想,这可能就是“标签效应”和“放大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理想车主素质差”这个标签被贴上后,网友们就开始带着放大镜去寻找证据。以前看到一辆车乱停,你可能就骂一句“这谁啊真没素质”,然后就忘了。现在看到是一辆理想,你可能就会下意识地掏出手机,拍下来,发到网上,然后配上一句:“看,又一个!”于是,个体的行为就被无限放大,最终固化为群体的刻板印象。这就像一锅精心熬制的汤,本来鲜美无比,结果掉进去几颗老鼠屎。更要命的是,这锅汤太大了,以至于老鼠屎的数量也比别家多。你都不用拿勺子刻意去捞,随便搅和一下,就能看到几颗新鲜的浮在面上。这,谁能受得了?
所以啊,这事真不能简单地甩锅给“竞争对手抹黑”。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自身行得正坐得端,别人想黑都找不到素材。现在这局面,更像是一场由内因引爆的舆论危机。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口锅,最终还得理想车主自己来背,也只有他们自己能把这口锅卸下来。
所以,在这儿真心想对那些开理想的朋友们说一句:求求了,长点心吧!不管你是在拥挤的停车场找车位,还是在车流不息的快速路上行驶,又或是在公共充电桩前排队,都请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公德心。别再图自己一时方便,给整个群体脸上抹黑了。你们每一次不经意的违章,每一次自私的加塞,都可能成为刺向自己品牌和车友群体的又一把尖刀。别再亲手给“对手”递刀子了,好吗?
对此,大家又是怎么看的呢?这到底是纯粹的商业暗战,还是真的人性大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