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提过分要求:中国车输俄,必100%俄造!

走在莫斯科或者圣彼得堡的大街上,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一个显著的变化:路上的车子,挂中国品牌标识的越来越多。

这并非错觉。

自打去年俄乌冲突爆发,欧美国家对俄罗斯施加了一轮又一轮前所未有的严厉制裁,导致了一个令人瞠目的现象:包括汽车制造巨头在内的欧美企业,纷纷撤离俄罗斯市场。

这就像一夜之间,俄罗斯原本拥挤的汽车市场被瞬间“清空”了一大片。

这么巨大的市场空白,俄罗斯自己的本土车企一时间根本无力消化,而受制于制裁,其他国家的车企看着眼馋,却又投鼠忌器不敢进来。

这时候,中国车企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果断,他们不仅进来了,而且是大举进军,迅速填补了这块“真空地带”,其市场占有率像坐火箭般飙升。

说到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印象,可能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低质”、“不可靠”、“劣等品”这些关键词。

老实说,这种观念的形成也不能全怪俄罗斯消费者带有偏见。

回想一下咱们自己国家,往前推个几年、十几年,不也是这么看自家国产车的嘛。

咱们中国人也是靠着近年来自主品牌在技术、设计、品质上的突飞猛进,才逐渐扭转了这个看法,即便到现在,也还有一部分人对国产车心存疑虑呢。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虽然也维持着大概10%左右的份额,但和欧洲汽车巨头们相比,那待遇可是天差地别。

欧洲品牌能轻易获得各种政策红利、享受优厚待遇,甚至大举投资建厂。

而中国品牌,直到2019年才由哈弗汽车在图拉州建立了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工厂。

不过,这场突如其来的地缘政治风暴,直接颠覆了旧有的游戏规则。

欧美车企的撤离,留下的可不仅仅是一个空空如也的市场,还有他们带不走的大型工厂和生产设备。

这些现成的“家当”,大部分被俄罗斯政府收归国有,然后通过简单拍卖处置掉。

一些实力稍强的俄罗斯本土车企接手了其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产扩展。

然而,更多的资产落入了这样的安排:利用这些现成的厂房和设备,开始为中国品牌进行代工。

俄提过分要求:中国车输俄,必100%俄造!-有驾

说白了,就是“俄罗斯工厂,贴着中国牌子生产汽车”。

这对于技术升级缓慢、自动化程度不高(很多环节甚至仍依赖大量手工操作)的俄罗斯车企来说,无疑是一个快速填补市场需求的捷径。

对中国车企而言,这更是天赐良机。

无论是直接从中国出口整车,还是通过这些本土代工厂进行组装合作,中国车企凭借着强大的供应链效率和产能优势,以惊人的速度抢占着市场份额。

有趣的变化发生在消费者一端。

当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消费者实际开上了这些挂着中国车标的新车后,发现它们的表现远超预期——性能、配置、可靠性,甚至做工,完全不输给之前那些耳熟能详的欧美大牌。

价格还往往更具优势。

这种切身体验,无声却有力地扭转了过去根深蒂固的“劣质”印象。

市场是最诚实的反应器,据公开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品牌汽车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从冲突前的约10%,一路飙升至今年年初的超过40%(不同机构数据略有差异,但都指向迅猛增长),实实在在地占据了“半壁江山”。

最近还传出北汽集团这样重量级的中国车企也即将正式布局俄罗斯市场的消息。

不过,蛋糕做大之后,如何分蛋糕的焦虑也随之而来。

随着中国品牌几乎占据了新车销售的半壁江山,俄罗斯本土车企的市场空间确实被大大压缩了。

有俄罗斯经济学者和产业界人士就公开表达了一种担忧:尽管中国汽车在危急时刻挽救(或者说激活了)俄罗斯汽车市场,避免了一场彻底的行业崩溃,但这种“拯救”的副作用可能是抑制了俄罗斯自身汽车工业长期、健康的发展潜力。

他们最大的疑虑在于,一旦俄罗斯汽车业对中国形成了过度的、结构性的依赖,万一未来国际关系或地缘政治出现某种难以预料的波折,或者中国市场本身发生波动,这种依赖就会变成一颗危险的“定时炸弹”,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二次伤害”。

这种忧虑在俄罗斯国内一部分民众和专家群体中是存在的,也得到了不少认同。

那么,这种担忧会成为现实吗?

值得我们仔细推敲。

咱们得看到中俄之间的大背景。

俄提过分要求:中国车输俄,必100%俄造!-有驾

现阶段,中俄两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不断深化,各个领域的务实合作都在稳步推进。

汽车行业的合作也被写进了双方的重要联合声明之中,这本身就表明了一种高度的战略契合。

从中国一贯的外交和经济政策理念来看,强调的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赢。

中国汽车企业进入俄罗斯,目标绝不仅仅是为了赚快钱或者抢占一时的市场空缺,更深层次的目标是扎根当地市场,寻求长期、稳定的共同发展。

举个例子,长城哈弗早在冲突前的2019年就投入巨资在图拉州建立了全工艺工厂,这就是一个着眼于长远的信号,而不仅仅是为了躲避制裁而采取的短期策略。

面对市场份额的结构性变化,俄罗斯本土车企真正的出路在哪里呢?

限制中国品牌的发展,要求出口整车必须100%在俄罗斯制造?

这种听起来像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做法,恐怕既不现实,效果也可能适得其反。

因为核心问题不在于中国车有多强大,而在于俄罗斯本土汽车工业自身的“体质”太弱了。

经过长达数十年的全球化浪潮洗礼,俄罗斯的汽车工业体系已经深度嵌入以欧洲为主导的国际分工链条里了。

简单说,就是很多关键的零部件、核心技术,俄罗斯本土车企自己玩不转,很大程度上依赖从欧洲、以及其他全球化供应商那里进口。

整个生产标准、工艺流程也是和欧洲体系高度接轨的。

现在麻烦来了:欧美严厉制裁之下,不仅整车的进口大门被关上,连那些维系俄罗斯本土汽车生产的“生命线”——关键的零部件和工业模块——也被切断了。

结果是双输:国外车没了,自己的国产车也因为“断粮”而举步维艰。

所以,俄罗斯汽车工业面临的困境是系统性的“缺血”,而非简单的市场份额竞争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更明智、更务实的道路是什么呢?

恐怕不是竖起壁垒去限制中国车企的发展,而恰恰相反,应该以更大的魄力推动与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度捆绑与合作!

俄提过分要求:中国车输俄,必100%俄造!-有驾

可以利用现有的政策工具和部分资源,比如: 政策引导合资合作: 进一步鼓励、支持并简化中俄合资车企的成立和运作流程,让俄罗斯本土汽车企业能搭上中国在电动化、智能化以及成熟燃油技术上的快车。通过技术转让和联合研发,实质性提升俄方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生产管理水平。

优化本土化供应链: 利用中国强大的工业配套能力,在俄罗斯境内鼓励建立配套的零部件企业。中国车企出于成本、效率和供应链安全的考虑,自身就有很强的动力推动关键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这也是为何在制裁前,就有一些中国零部件企业在俄设厂)。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维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减少非必要的行政干预,让所有市场参与者(无论是中资、俄资还是合资)能在一个可预期的、公平的环境中经营。这才是吸引长期投资、提升整体产业水平的关键。只要规则清晰、市场庞大、营商环境好,根本不用强迫,车企自然会进行投资建厂扩大本土化生产,因为这对降低成本、贴近终端需求至关重要。

想想俄罗斯惊人的汽车保有量吧!

像莫斯科这样拥有1400万人口的大都市,汽车保有量高达约700万辆。

圣彼得堡500万人口,拥有约300万辆汽车。

这背后反映的是庞大而真实的国民用车需求和升级换代空间。

如此巨大的蛋糕,足够容纳多个市场玩家共同发展。

关键在于做大本土生产的“馅饼”,提升整个产业的水平,而不是纠结于在现有小馅饼里谁分得多一点。

回望俄乌冲突后这一年的发展轨迹,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的崛起,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多方因素促成的结果:俄本土供应链休克、西方企业撤离留下的真空、中国拥有独立完整的供应链和应对能力、以及中国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这并非简单的“填补”或“抢占”,更像是在一个特殊时期激活了冰冻的市场。

当前阶段,俄罗斯汽车工业最紧迫的任务是重建供应链,恢复元气。

而这个过程中,与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度合作和融合,几乎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风险相对可控的唯一现实路径。

与其患得患失地忧虑可能的“依赖陷阱”,不如主动拥抱合作机遇,借助外力强健自身,逐步打造有韧性的本土汽车工业链。

历史的教训是,闭门造车和过度保护并不能真正强大一个产业。

只要中俄双方能坚持互利共赢的宗旨,不断提升战略互信,两国的汽车产业合作不仅不会成为单方面的依赖,反而能真正实现共生共荣,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未来的路还长,但方向已经清晰可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