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个新的节点,都要琢磨琢磨,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变的?8月份的挪威车市数据,我反复看了三遍,就是想搞明白一个事——为什么从电动化到中国品牌,变化会这么快,这么扎实?13,915辆新车里纯电动车占了将近97%,这是别的地方压根儿不敢想的数字。你要是几十年前跟一个汽油车堆里头的人说,你们以后都开电动的,估计会被喷得体无完肤。可现在,大家见怪不怪,燃油和混动没什么存在感了,顶多在角落里刷点微薄的销量。
明明挪威以前跟我们一样,是汽油味儿冲天的那种市场,怎么一夜之间变成电动大本营了?大家都在问,这趋势到底靠什么拉起来的?是政策?砸钱补贴?还是老百姓真的自发认同电动车了?这事不能一刀切,肯定有多方面的原因。政府政策基本属于“铁腕”,补贴、减税、城市进出口限行……这些都给了电动化一波强推。但政策归政策,老百姓买账才是硬道理。你电动车真有那么便宜?真有那么好用?挪威地处北欧,冷得要命,电动车能不能扛得住?这些问题如果没解决,电动化渗透率不可能那么夸张。
再琢磨品牌格局,发现特斯拉还是稳坐头把交椅,卖了三千多辆,一个品牌占了五分之一。什么逻辑?其实大家选车还是奔着“极致体验”和“性价比”去的。Model Y是挪威人民的“街车”,可能碰个头就撞见一辆。大众也稳稳当当,没什么意思,就是慢慢磨,把ID系列一步步打进去。然后是中国品牌,比亚迪、零跑、极氪、小鹏,还有岚图、红旗、深蓝这些,都在蹭着边线往主流阵营靠。以前我们总觉得欧洲市场抵触咱中国车,实际上人家只看产品:你便宜、质量好、服务到位,我就买。没那么多民族品牌情怀,大家买车也像逛超市,一个架子挑性价比。
这次数据里插混只卖了211辆,混动和燃油加起来连两百都不到,彻底边缘化了。就像你摆地摊,摊主全走了,只剩一两个还死守老产品,基本等着被大潮冲走。当然,传统豪华品牌不会一下归零,宝马、奥迪靠几个新款电动车还算勉强活着,但那个气势已经弱下来了。福特新探险者能大涨一波,这是典型的“旧狗新把戏”,产品力跟上了,老客户还愿意买账。奥迪的Q6 e-tron、沃尔沃EX系列也是这样,说明欧洲消费者也不是光迷信“高端标”,新东西出来能打还是跟得上。
换个角度,大家是不是觉得这场“电动化竞赛”完全靠技术和政策驱动?不见得。买车这件事其实跟买菜差不多,你得有那股性价比,那点实用性,那份新鲜感。比亚迪和其他中国品牌,就是靠这三板斧:第一,便宜,比欧洲车同级少一两万欧元;第二,外观设计不再土气,挪威人觉得有点新意;第三,功能实用,冬天续航掉得没那么快,售后服务也提升了一截。比亚迪海狮7首次进了前十,这个信号非常有意思。以前大家总觉得中国车就打价格战,如今挪威人承认中国品牌有产品力,这已经说明问题了。
你要说中国品牌真能在挪威横扫吗?别高兴太早。除了比亚迪,其他品牌的销量还在“攒局”,比如零跑卖128辆,小鹏G6本月168辆,极氪刚刚起步,蔚来压力山大。蔚来只卖31辆,同比掉了60%,当初做高端打法,现在却遇到性价比难题,说明欧洲市场不是“谁贵谁赢”。这也就反过来逼着中国品牌学精了,别光上大而全、花里胡哨的配置,要对路子的车型、对得起价格才行。岚图、深蓝、红旗这些还在爬坡,但只要能抓住细分市场,后面还是有机会。
很多人可能没觉察出一个现象——你在挪威街头见到的中国车,不再只是“低端代步”,而是慢慢变成了主流选项。今天买比亚迪、极氪这类车的挪威人,不是什么换不起车的工薪族,而是追潮流、讲究新鲜体验的普通中产。你产品力到位,大家自然忘了国籍,认准车本身的性能和价格。零跑的设计风格挺适合当地市场,小鹏这次G6销量翻倍,都是用实际表现证明了中国造车的进步。极氪虽然现在量小,但产品定位精准,后面有希望。
再想一步,这种现象背后说明了什么?是不是只要中国品牌价格低,欧洲人就买?未必。市场真不是这么简单。首先是政策倒逼,挪威政府明显是在推动电动化,这对传统车是一刀切的打压,而电动车正好趁势而起。第二是产品力,不能光看价格,你便宜但质量不好没人买账,所以比亚迪能涨两百多%、小鹏环比翻倍,就是因为这两年产品进化真的快,大电池、快充、智能座舱,都不是吹牛了。第三是渠道和服务,挪威这样的小国,对售后体验非常在乎。你卖了车,后面服务跟不上,还是会被市场淘汰。所以你看现在比亚迪、极氪、零跑都使劲儿铺渠道。
有人说,中国品牌能在挪威打下江山,是不是意味着可以在整个欧洲横扫?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要等几年后揭晓。挪威是欧洲电动化最前沿的国家,本身市场开放,地广人稀,非常适合测试新车型。但东欧、西欧的传统市场,比如德国、法国,汽油车影响力还在,消费者观念也难移,销量不可能一下翻几倍。今天在挪威打得好,证明了中国品牌“有资格”,但要做全欧洲的头牌,还得继续拼耐力、拼研发、拼本地化。
这种纯电动近百分比的渗透率,是不是未来几年其它国家能跟得上?真的难说。挪威有点像一个“实验田”,政策刺激、消费习惯、地理环境都叠加在一起,做到了电动化世界前三。但其它地方,油车情结还深得很,电网基础也不靠谱。中国品牌之所以先选挪威,除了市场看起来有空间,更主要是测试产品在冷气候和极端环境下扛不扛得住。这就像运动员出征先去高原拉练一阵,你能在挪威打胜仗,就说明技术底子有戏,将来去德国、法国也有念想。
挺好玩的是,欧洲人对中国车的身份已经不再抗拒。以前大家总吐槽“质量不过关,好看不中用”,但这次挪威大涨,比亚迪卖得和大众ID系列不分上下,说明观念已经在变。大家认车不认国,谁好用买谁。你要是没性价比,没产品力,就是奔驰宝马也一样被市场边缘化。
但是,这事也不能片面乐观。中国品牌突围是阶段性成功,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后续布局很关键,比如智能化服务、当地团队落地、售后体系、生态建设等等,都得跟上。否则你销量小升一波就回落,被其它品牌压制住,也不是没可能。比亚迪海狮7为什么冲进前十?不仅产品便宜,功能实用,还主动适应当地驾驶习惯,把细节做到位才能真正被认可。其它品牌要想进主流,得学会对症下药,把车型和定价搞得有针对性。
说到底,挪威市场就是一个电动化的样板间。你能在这儿站稳脚跟,技术、服务、产品力都上来了,才有资格跟欧洲老牌车企拼。以后中国车企要出海,不只要会造车,还要会做服务、懂营销、能适应不同市场。用户不是不讲理,关键是看你能不能真的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车再牛,没用不好使也是白搭。比亚迪、零跑、极氪之所以受欢迎,就是敢于把“新东西”推出来,“不怕试错”,不断迭代升级。这,就是市场的本质。
有个最简单的问题,摆在所有造车和买车人面前:到底什么样的“好车”值得买?是不是一定得德国造?是不是中国车永远只能拼低价?市场的反馈已经给了答案——性能好,价格合理,体验到位,那就是好车,不管出自哪里。挪威只是中国车出海的第一站,未来,只要坚持做对人有用的产品、真心服务好用户,中国品牌在世界各地都能有一席之地。别光盯着销量涨跌,更要看下一个风口在哪里。
最后留给大家一个问题:世界汽车市场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大变革。我们怎么保证在新的规则下,还能玩得转?靠政策,靠技术,还是靠真正的用户价值?这不是只属于挪威、也不是只属于中国。这是全球每个人都在思考的选择题。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