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战略规划发布
中国一汽的副总经理,同时也是一汽-大众的总经理陈彬,10月30号对外公布了他们到2030年的战略规划。他说,未来五年公司还会继续走“燃油车和电动车并行”的路线,计划推出将近30款新车,其中新能源车会超过20款。这个表态是在企业刚刚达到3000万辆产销目标之后做出的,也为接下来的转型指明了方向。
2026年新车规划发布
陈彬介绍说,按照今年3月份和大众汽车集团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已经确定了11款全新车型的规划。其中,大众汽车品牌从2026年开始,将推出10款车型,其中有9款是新能源车,覆盖多个不同的细分市场。而捷达品牌的第一款纯电动车型也将在2026年上市,目的是进一步增强他们在入门级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力。
据了解,这11款车型中包括6款纯电动、2款插电混动、2款增程式以及1款燃油车。其中,6款纯电动车型会覆盖入门级和中级车市场,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电动化平台与智驾路线
说起产品的技术基础,陈彬表示:“这次推出的电动化新产品,会基于大众汽车集团专门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CMP和CSP平台来开发。”其中,CMP平台主要负责大众品牌A级车型的研发,“能让产品从研发到上市的速度提升30%以上”,这个平台既支持纯电动车,也支持插电混动车型,目前基于这个平台的ID.AURA概念车已经亮相了。而CSP架构则是负责大众和奥迪品牌的B级车型开发,同样支持纯电和混动两种动力形式。
在动力和智能化配置方面,陈彬也给出了具体的方向:“混动车型会采用专门为中国市场设计的方案,纯电续航超过300公里,亏电油耗低于4升/百公里;纯电车型的续航能力则超过800公里,覆盖从A0级到B+级的多个细分市场;燃油车的重点是提升智能化水平。”
说到智能化方面,他透露说,公司已经规划了一个三步走的智驾路线图:“第一阶段(智驾1.0)要覆盖90%的城市场景和95%的高速场景;第二阶段(智驾2.0)会把端到端的大模型装进车上;第三阶段(智驾3.0)计划在2026年实现100%场景的覆盖,确保燃油车在智能驾驶方面也能做到平权。”
智能架构引领转型
支撑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其实还是技术架构。陈彬透露说:“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和CARIAD中国正在跟本地合作伙伴一起,开发一个叫CEA的电子电气架构。这个架构一出来,产品的集成度能提高30%,成本能降40%,研发时间也能缩短30%,还能支持L3级别的有条件自动驾驶。”
在研发投入方面,陈彬特别强调:“一汽-大众接下来要全面加速,项目周期至少缩短一半,来更快地响应市场变化。”而这一切提速的背后,是“每年拿出100亿来投入研发”,而且重点是放在智能驾驶软件这些智能电动的核心领域上。
捷达品牌出海计划
陈彬对捷达品牌的发展方向讲得很清楚:“未来五年,我们的目标是把年销量做到40万到50万辆。”他还提到,今年8月份签的那个《捷达事业发展合作协议》,说成立新的捷达公司主要是为了“整合现有的资源,引入本地投资,发挥区域的产业协同优势”。而且,这个新公司还会成为捷达出海的第一步。他说,一汽-大众旗下的三个品牌都会开始走出国门,出口形式包括整车和散件组装(SKD),未来五年预计会推出20款适合国际市场的车型,年出口量达到10万辆,首站先瞄准中亚市场。
至于整体的经营目标,陈彬说得更直接:“我们的目标是年产销达到200万辆。”不过他同时强调,在追求销量的同时,更要注重效益,保持行业领先的盈利能力,研发和技术方面也要在合资品牌里继续保持“高地”地位。根据最新数据,一汽-大众去年卖了165.91万辆,今年前九个月累计销量是112.66万辆,离200万辆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接下来还得加把劲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