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从中部城市武汉传来一个相当提气的说法,说当地的“中国车谷”有能力、有底气成为全世界下一代汽车技术的发源地。
这话一出,很多人可能心里会犯嘀咕:一个城市里的经济开发区,口气怎么这么大?
毕竟,汽车工业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德国、日本、美国都有着上百年的技术积累。
武汉的这个“车谷”,凭什么敢说要引领未来潮流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来自一位资深行业专家的深入分析,背后更有着中国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的现实作为支撑。
提出这个观点的人叫宋志平,他的身份可不简单。
作为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会长和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首席专家,他常年跟中国的顶尖企业和资本市场打交道,看问题自然有他的深度和广度。
在一场武汉理工大学与“中国车谷”联合举办的产业生态合作大会上,宋志平详细阐述了他的看法,为我们揭开了“中国车谷”敢于叫板全球的底气所在。
要理解他的话,我们得先把目光从武汉移开,看看整个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发生着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就在去年,仅仅前九个月,我国汽车的生产和销售数量就双双突破了2100万辆,增幅超过了7%。
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这个成绩单本身就足够亮眼。
而更让人瞩目的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同期的产销量已经超过620万辆,同比增长速度超过了30%。
尤其是在9月份,当月销售的新车里,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已经逼近50%这个历史性的关口。
这意味着,当时走在大街上,每看到两辆崭新的汽车,就可能有一辆是挂着绿色牌照的。
这种发展速度,让全世界都为之侧目,也彻底改变了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
宋志平将这股浪潮总结为“新四化”,也就是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
这四个词听起来有点专业,但说白了,就是汽车正在经历一场从内到外的革命。
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由发动机和变速箱驱动的交通工具,而是正在变成一个依靠电池和电机、搭载着强大计算平台、能够连接互联网、甚至未来可以实现自动驾驶的“智能移动空间”。
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凭借着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在新能源领域抢先一步的布局,正在从过去那个跟在别人后面学习的“追随者”,转变为一个能够影响甚至引领技术方向的“引领者”。
正是在这样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宋志平才将目光聚焦到了武汉的“中国车谷”。
在他看来,这里至少握有三张别人难以复制的王牌。
第一张王牌,是深厚的制造业基础。
所谓的“中国车谷”,其实就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响亮名号。
这里是中国汽车工业版图上的一个老牌重镇,几十年来,以东风汽车这样的龙头央企为核心,形成了一条极为完整和成熟的汽车产业链。
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从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到复杂的发动机、变速箱,再到车身冲压、涂装、总装,几乎所有环节都能在这里找到配套的企业。
这种日积月累形成的产业集群,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根系深扎在土壤里,拥有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高效的协同能力,这是单纯靠投资砸钱短时间内无法形成的。
第二张王牌,是顶尖的智力支撑。
光有强大的制造能力还不够,未来的汽车竞争,更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武汉恰恰是中国著名的高教重镇,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批知名学府。
宋志平特别提到了武汉理工大学,这所学校在材料科学、汽车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实力在全国都名列前茅。
这些高校就像是“中国车谷”的“最强大脑”和“人才储备库”,源源不断地为产业输送着高素质的工程师和研发人员,实验室里诞生的前沿科研成果,也随时可能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颠覆性技术。
第三张王牌,是创新企业和资本力量的聚集。
宋志平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商业竞争,早已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单打独斗,而是整个产业链、整个生态圈的整体对抗。
目前,在中国的A股资本市场上,与汽车产业相关的上市公司就有三百多家,总市值超过了五万亿元人民币。
资本市场为这些企业提供了持续的资金支持,让它们有底气投入巨额资金去研发那些关乎未来的核心技术,比如电池、芯片和自动驾驶算法。
而“中国车谷”正是这些充满活力的上市公司和创新型企业的聚集地。
这种聚集效应,使得知识、技术、人才和资本能够在这里高效地流动和碰撞,从而迸发出巨大的创新火花。
拥有了制造业的“肌肉”、高校的“大脑”以及企业与资本的“粮草”,“中国车谷”的底气自然就足了。
但光有这些还不够,如何将这些宝贵的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让它们从简单的物理聚集,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对此,宋志平给出了一个极具建设性的方案:打造一个“产学研用金”五位一体的联合创新生态圈。
这个听起来有些复杂的概念,其实内核思想非常朴素,就是要把搞产业的企业(产)、搞教育的高校(学)、搞科研的院所(研)、搞市场应用的企业(用)以及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金),这五方力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目标一致、分工协作的创新共同体。
他甚至为这个生态圈规划了四个核心功能:
首先是“主体共生”。
就是要求整车厂、零部件公司、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所有参与方,打破过去那种简单的甲乙方买卖关系,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网络。
比如,一家整车企业在开发新款智能座舱时,不再是简单地向供应商下达采购订单,而是从设计之初就与零部件公司、软件公司甚至大学里的交互设计实验室一起共同研发,协同创新。
其次是“技术共创”。
大家聚在一起,要围绕未来汽车的核心技术领域,如智能驾驶、车路协同、氢燃料电池等,建立起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的机制。
充分发挥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科研优势,同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让科学家的智慧能够顺畅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并从中获得应有的回报。
再次是“资源共享”。
在这个生态圈里,数据、人才、资本、应用场景等关键创新要素应该最大程度地开放共享。
比如,汽车公司可以开放部分脱敏的行车数据给高校用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训练;政府可以开放特定的城市道路作为自动驾驶的测试场。
通过资源共享,可以极大地降低创新的门槛和成本,提高整个区域的创新效率。
最后是“利益共赢”。
任何合作,只有建立了牢固的利益纽带才能长久。
宋志平认为,要通过股权合作、组建战略联盟、联合投资研发等多种方式,建立起一套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
这意味着项目成功了,所有参与方都能分享到成果;如果项目失败了,大家也共同承担损失。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所有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