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中国汽车市场似乎进入了一个“高库存”时代。 新数据显示,2025年5月末,全国乘用车库存量高达345万辆,相比2024年5月增加了16万辆,库存持续处于高位。这不禁让人疑惑,明明价格战打得火热,为何库存量却居高不下呢?
合资品牌库存下降,自主品牌和新势力品牌库存激增
从品牌阵营来看,合资品牌的燃油车库存量有所下降,已经降至100万辆以下,回到了2021年的水平。这说明合资燃油车的库存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消化。然而,自主品牌和新势力品牌的库存量却大幅增加,达到了自2021年以来的库存量新高。其中,自主品牌库存高达190万辆,新势力品牌库存也达到了17万辆,相比2021年增长了近6倍。这反映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新能源车库存攀升,渠道模式趋同
从油电阵营划分来看,纯新能源车企的库存量也是一路攀升。2023年初,纯电车企的库存量还只有20万辆,而到了2025年5月末,已经达到了88万辆,增长了近4倍。更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车的渠道模式已经与传统油车渠道模式越来越趋同,厂家也开始向渠道压库。
需求萎缩与产能过剩,高库存时代或将持续
高库存的出现,与需求萎缩和产能过剩的矛盾密切相关。经济大环境不明朗,年轻用户面临多重负担,多样化的出行方式也越来越完善,购车行为已经从“需品”转向“奢侈品”。而新能源车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需求萎缩的真相,以情绪价值为导向的营销传播,叠加价格战和各种补贴刺激政策,让一部分消费需求提前释放,但并不能扭转需求萎缩的趋势。
另一方面,市场仍需要为前几年无序扩张的产能买单。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年产能已经达到5550万辆,产能利用率仅49.5%。而新能源汽车产能更是迅速追加,到了2025年,将有3000万辆的产能应市,需求却只有约1500万辆。产能过剩的问题,不仅困扰着中国市场,欧洲和北美汽车市场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回归理性增长,寻找良性循环
面对高库存的压力,汽车企业需要回归理性增长,避免盲目扩张产能。同时,也需要积极寻求新的增长点,例如拓展海外市场、发展二手车业务等。此外,还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中国汽车市场的高库存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 只有回归理性增长,协同优化空间,才能摸索出新一轮良性循环,让中国汽车市场真正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