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聊个事儿,估计不少开过车或者关心车的朋友都还有印象。
还记得不,好几年前,马路上突然多了一种车,看着特像保时捷,但价格便宜得吓人,十来万就能拿下。
很多人开玩笑管它叫“保时泰”,说的就是众泰汽车。
这牌子当年可是火得一塌糊涂,因为它让很多普通人感觉自己离豪车梦近了一大步。
可谁能想到,这才没几年,这个曾经的“神车”就快不行了,公司亏得底朝天,老板也从大富豪变成了欠一屁股债的“老赖”。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事儿得从众泰汽车的老板应建仁说起。
他是个挺有本事的人,最早是做汽车零件起家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他靠着借来的几万块钱,在浙江金华办了个叫“铁牛集团”的厂子。
那时候中国的汽车工业刚起步,他就瞅准了机会,给各大车厂做配套零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可应建仁不满足于只给别人做嫁衣,他想自己造车。
于是在2003年,众泰汽车就这么诞生了。
刚开始造车,没名气、没技术,怎么办呢?
应建仁想了个“聪明”的办法,那就是模仿。
他发现,国内很多人都喜欢豪车,但价格太贵买不起。
这个心理被他抓得死死的。
于是,众泰的第一款车就照着丰田的一款小型SUV造了出来,卖得还不错。
这一下,应建仁就认准了这条路。
从那以后,众泰的设计部门就被大家戏称为“皮尺部”,意思就是拿着皮尺去量别人的豪车,回来照着画图。
你还别说,这招在当时真的特别管用。
众泰T600,看着就像大众途锐和奥迪Q5的结合体;众泰SR7,简直就是奥迪Q3的翻版;最厉害的还是众泰SR9,从里到外跟保时捷Macan几乎一模一样,连内饰的石英钟都学了个十足。
这些车最大的特点就是,外观唬人,配置看着也高,但价格却只有原型车的零头。
你想想,花个十多万,就能开一辆回头率超高的“豪车”,满足感一下子就上来了。
靠着这手绝活,众泰汽车的销量一路飙升,在2016年的时候,一年卖了超过33万辆车,风头一时无两。
应建仁自己也跟着身价暴涨,成了当地的首富,特别风光。
但是,问题很快就来了。
车毕竟是用来开的,不是只用来看的。
第一批车主开了一段时间后,各种各样的毛病就都暴露出来了。
有的人说,车开在路上方向盘抖得厉害,感觉手都麻了;有的人抱怨,车窗玻璃升降不灵敏,还夹过手;还有人说,刹车软绵绵的,踩下去心里没底,油门反应也慢半拍。
最吓人的是,有车主反映,车开到高速上,速度一上120公里/小时,车里就开始发出各种奇怪的响声,感觉整个车架子都快散了,开着心惊胆战。
甚至有去试驾的人,车开出去没多远就赶紧回来了,说这车开着太没安全感,还是命要紧。
这些来自真实用户的坏口碑,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大家慢慢明白了,便宜是便宜,但这质量也太差了。
汽车毕竟是关系到生命安全的大件商品,谁也不敢拿自己的命开玩笑。
于是,众泰汽车的销量开始断崖式下跌。
从2017年开始,一年不如一年,买的人越来越少,以前热闹的4S店也变得冷冷清清。
如果说质量问题是众泰衰落的导火索,那么应建仁在背后搞的资本运作,就是把它彻底推向深渊的黑手。
原来,在应建仁的规划里,造车可能只是他商业版图的一部分,他更热衷于玩钱生钱的游戏。
他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先是收购了上市公司,然后把自己旗下的众泰汽车高价“卖”给这家上市公司,通过这种方式把整个集团包装上市,从股市里圈钱。
拿到钱之后,他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汽车的研发和质量上,反而大举进军房地产,搞了一个叫“众泰小镇”的项目。
结果这个地产项目没做起来,赔了个精光,把从股市融来的钱和公司原本的资金都套了进去。
这么一来,整个集团的资金链一下子就断了。
造车本身就不赚钱了,投资又失败,欠银行和供应商的钱还不上,窟窿越来越大。
最后,他的铁牛集团因为欠债太多,资不抵债,只能宣告破产。
而应建仁本人,也从一个身家百亿的首富,变成了欠债750亿、被法院列为失信执行人的“老赖”,名下的房产和资产都被拿去拍卖抵债了。
母公司倒了,众泰汽车自然也活不下去了。
根据公开的财报,从2019年开始,公司就连着亏损,几年下来累计亏了将近270个亿。
到了2024年,全年一辆新车都没生产出来,只能靠着以前的库存卖了几辆。
公司的高管们也纷纷辞职走人,整个公司就像一艘快要沉没的破船。
前段时间,连重庆生产基地的设备都要被拆掉腾地方了,这基本上就断了它最后一点恢复生产的念头。
虽然公司还在想办法,比如把一些库存车卖到中东去,但这对于巨大的债务和停滞的主业来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如果到年底公司的净资产还是负数,按照规定,它就得从股票市场退市了,那可就真的彻底凉了。
回过头来看众泰的经历,真的让人挺感慨的。
其实早年间,国内很多汽车品牌起步时都有过模仿的阶段,像吉利、奇瑞、比亚迪,都或多或少借鉴过国外的成熟车型。
但区别在于,人家是把模仿当成学习的过程,赚到钱之后,立马投入到自主研发中去,去搞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技术。
当他们有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后,就慢慢摆脱了模仿的影子,造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好车,所以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甚至走出了国门。
而众泰呢,它似乎把模仿当成了终点,一条路走到黑。
它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了外观上,以为只要样子做得像豪车,就不愁没人买,却忽视了汽车最根本的品质和安全。
它把赚来的钱和融来的资,更多地用在了资本游戏和不熟悉的领域上,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去补齐技术的短板。
它抓住了消费者一时的虚荣心,却没有想过,当这阵新鲜劲过去,最终能留住用户的,还是过硬的产品质量。
众泰的失败,说白了就是投机取巧最终害了自己。
它用一个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做企业,尤其是做制造业,来不得半点虚假。
靠抄袭和噱头或许能赢得一时,但绝不可能赢得一世。
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用心做好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并且活得好。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也算是个提醒,买车的时候不能只看外表,内在的品质和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毕竟,车是载着我们和家人的移动空间,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