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什干出租车司机开中国电车三个月回本,1200台订单砸向比亚迪,中亚油价4.5元逼出的生意经

塔什干出租车司机开中国电车三个月回本,1200台订单砸向比亚迪,中亚油价4.5元逼出的生意经

去年冬天在阿拉木图见到一个开增程SUV的哈萨克老哥,他跟我说了件事:从他们城市到首都阿斯塔纳,1200公里,一箱油加一次电直接跑通,到了还剩点余量。我当时就愣了,这要搁以前开油车,中途至少得加两次油,光油钱就得小一千块。他掏出手机给我看实时数据,总里程1227公里,我才信这事是真的。

塔什干出租车司机开中国电车三个月回本,1200台订单砸向比亚迪,中亚油价4.5元逼出的生意经-有驾

中亚这地方油价在4块5左右一升,看着不算夸张,但架不住跑得多。塔什干有个开纯电SUV的出租车司机,一年跑三万公里,电费一公里八分钱,算下来省了一万多油钱。更狠的是当地出租车公司,直接一口气订了一千两百台,这数字在中亚纯电领域算是头一回。

那边有个协会做过测试,拿三十台车跑了五万公里,电池掉电也就百分之二点几。冬天零下十度的环境,续航还能保持两百八十公里左右。夏季市区跑个三百六十公里问题不大,这个数据在他们那边已经够用了。毕竟两个城市之间动辄好几百公里,中途充电桩也不像国内这么密。

增程式在那边似乎更受欢迎。有人算过账,65升油箱加上满电,理论上能跑一千三百多公里。实际路况下打个折扣,一千公里出头还是能做到的。这种续航能力对中亚那种地广人稀的环境来说,简直是刚需。我见过一个矿场老板,直接买了台增程车跑长途,他说再也不用担心半路没油了。

塔什干出租车司机开中国电车三个月回本,1200台订单砸向比亚迪,中亚油价4.5元逼出的生意经-有驾

成本这块可能是最打动人的。某款国产SUV到港价二十三万,同样动力的韩系车要贵十八万。保养就更便宜了,首保只换空调滤芯,工时费二十几美元,比日系车省一大半。阿拉木图有个车主一年跑了十万公里,发动机连颗螺丝都没拆过,机油消耗少到几乎可以忽略。

当地人玩车的方式跟咱们不太一样。比什凯克有人开着混动越野,纯电模式爬到海拔三千九百米的雪山,全程零排放。还有个更野的,用混动皮卡拖着五吨棉花车在泥地里跑十公里,油耗才两升多,农民们都看呆了。这种场景在国内基本遇不到,但在中亚就是日常。

那边的用车环境确实比国内更极端。零下三十度冷启动,车内空调三分钟升到二十度,这在新疆北部可能偶尔会遇到,但在中亚是家常便饭。所以能在那边卖得动的车,品质多少得过硬。我听说有个品牌首批几百台车,到现在零电池故障,这个记录在那种环境下不容易。

塔什干出租车司机开中国电车三个月回本,1200台订单砸向比亚迪,中亚油价4.5元逼出的生意经-有驾

最实用的可能还是V2L对外放电功能。比什凯克停电那阵子,有人开着电车给居民楼供电四十八小时,直接被当地媒体封为“移动电站”。这功能在国内可能一辈子用不上一次,但在基建相对薄弱的地方,就成了救命稻草。我还听说有人用车载电源在广场办露天电影节,投影仪、音响全靠车供电,一晚上下来电量掉了不到百分之十。

有个细节挺有意思。塔什干那边搞过一次“双车对拆”,拆开底盘一看,铝合金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六十二,比同级别合资车高不少。这种用料在那个价位确实少见,难怪当地人愿意买单。还有个碰撞测试,正面50公里时速撞击得分93.7,比当地合资SUV高了11分,这个数据传出去之后,订单又涨了一波。

塔什干出租车司机开中国电车三个月回本,1200台订单砸向比亚迪,中亚油价4.5元逼出的生意经-有驾

电耗这块也有门道。某款纯电轿车百公里电耗13.2度,比同级别美系车低了快一度电。看着差距不大,但一年跑下来能省不少钱。撒马尔罕有个车主一年跑七万公里,电池衰减才百分之一点五,这个数据在那边已经算相当稳定了。

皮卡在中亚也挺吃香。当地农场主一次采购三百台混动皮卡,政府还补贴百分之十,每台能省一万八。有人用车拖三吨半房车,零到一百公里加速十五秒多,比同级别美系皮卡还快两秒。这种拖挂能力对跑长途的人来说就是生产力。

塔什干出租车司机开中国电车三个月回本,1200台订单砸向比亚迪,中亚油价4.5元逼出的生意经-有驾

说白了,中国车能在中亚站稳脚跟,无非是把性价比和实用性做到位了。那边的老铁们不跟你讲情怀,也不在乎品牌溢价,能省钱、能干活、不出毛病,就是硬道理。至于那些花里胡哨的配置,有当然更好,没有也不影响用。

这事给我的启发大概就是:车好不好,还得看实际场景。同一款车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可能天差地别。所以下次再听到谁说某车不行,不妨先问问他在什么条件下开的,答案或许就藏在细节里。中亚那边的用车环境,某种程度上算是把车的真实水平给逼出来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