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燃油车轿车销量,前五名中竟有三辆是大众车型,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在国产品牌不断突破的背景下。这数字一出来,我还特意试了下心算(体感,估算每辆车售价1.2到1.5万人民币的利润,整个市场利润在不超过1亿左右吧),感觉渠道和研发的力量,显然不是靠单一的广告能打出来的。
我当时在咖啡厅,跟朋友左右聊起,他说:大众这几年,从少见到变常见,真是你说的,得靠品质撑着。我点点头,但心里琢磨:到底是什么让消费者还愿意给大众买单?尤其是和国产车比,国产新车刷标快涨价,质量也赢得评价,但大众似乎还占着一种稳的位置。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几年国产车在颜值、配置上追得特别快,动力也是不输,甚至比某些国际品牌还实在。那大众的优势在哪?我猜:品牌心里还是有分量,特别是在像凯美瑞、帕萨特这样中年市场,消费者还是觉得品牌信赖感很值钱。8月销量中,丰田虽说只多了几百台,但胜在忠诚,最近我遇到个同事刚换了辆凯美瑞,他说:稳就是王道。这句也挺有道理。
我刚才翻了下我的旧笔记,里面有我上半年采访过的几位合作店的修理工。他们说:维修量明显上升,大部分还是国产车,但也有不少人来问大众的车型,因为觉得实际用着更踏实。这让我想到:生产链的复杂,就像做烘焙,一份面粉和豆沙虽简单,但配比、温度掌控,才会出好味道。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真的是对国产车的崛起有点疑惑。成本那块,国产车依靠量在压价格,但在研发上,大厂投入百亿级别,寻找差异点。供应链那块呢,大厂像个面粉征用场,为了质量,宁肯多花点成本,确保原料调配得当。而大众,似乎更像是追求稳定供应,把工厂打磨得像个打铁的师傅,粗中有细。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过,最近几款国产车在驾驶感受上,和一些合资的花样渐行渐远。我个人感觉,国产车的底盘调校,像是手工做面包,细节处越来越讲究,而大众的优势,还是在靠谱的感觉,是那种开着像是穿着舒适的旧夹克,心理会觉得安心。这大概就是国产车想赶上的一块短板——怎样让你觉得不差。
对比啊,同档次的两款车,别说长时间驾驶的真实感受,就连几公里的试驾也能明显感觉差别。国产车说白了更像新手刚学会调音的人,很多细节还在磨合中。大众,早就成熟了,车的调性更稳,也许这也是很多人依旧认准它的原因。
有人会问:那么国产车的技术是不是还差点?我倒不这么觉得。毕竟,现在国产车很多引擎、底盘用的都是国际供应链的东西,只品牌还在打磨自己的调性,怎么拼的,还是要看心意。我还记得车厂的工程师曾经说:我们追求的,是在成本允许范围内做到极致。(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觉得,谁都明白,靠大成本堆砌,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反而更像是在打沙包。
这会让我突然想到:国产车什么时候能做到既便宜,动力还不错,油耗合理,还能有点品牌认知?估算,现在国产主流车型百公里油耗,落在6.5到8升(体感,样本少),而且还要看是不是经济版。听说某车油耗不到6升,别的我就不清楚了。
国产的车在品牌认知上的差距,真的那么大吗?我觉得不全是品牌的事,更像是积累的信任还没到自然流露的那一步。可能消费者会觉得——买大众,感觉靠谱。但有时候,国产车连靠谱都能做到,为什么还要出手买外国货?我尝试问了几位年轻客户,他们大都说:国产车颜值和配置都行,油耗也低,但就是心理还没完全信赖。难道这还得时间去打磨?
说到这我忽然想到一个细节:上周一我在售后门口碰到个修理工,他说:你别看国产车便宜,真坏了,修起来比合资还难找件。这个观点倒让我细想:是不是国产车在供应链上更碎片化,零件仓库的支持没那么集中?也可能是这样。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对国产车的有点模糊的猜测:或许,越做越完美的那天,是不是国产品牌给自己设的局,让消费者觉得走得更长远,不光在价格战上拼命,也许会在品质上逐渐追赶。毕竟,谁都知道,路长了,才能看出人生的模样。
你觉得,为什么大众还能在销量榜上站这么久?难道仅仅是品牌的惯?还是因为那个我知道它的味道这个安全感?这小心脏真是不知道会跳到哪儿去。
你有没有想过,真正让一辆车活起来的,除了技术和心里认同,还有一段被频繁打磨的生活细节。比如我邻居阿姨的车,已经用好几年了,每次修理都说:还是那熟悉的味道。她的大部分用车故事,都在那辆普通的国产车里上映。
要不,你猜猜:国产车哪块最有希望反超???我倒想,也许是用户的耐心,或者说,是我们自己对国产的期待变了。不知道你有啥感觉。
这就是我随机琢磨出来的,一些碎碎念。别怪我啰嗦,就像我开车一样,兴趣盎然,却总在不经意间,滋生出些思绪,不在车上,哪儿还能找得到这份有模有样的安心感和期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