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公里!这是最新增程车型喊出的纯电续航口号,但背后是平均每150公里就必须充电的尴尬。曾为“续航保险”而生的增程车,正用大电池亲手埋葬自己。
曾几何时,增程车凭借“可油可电”的双重保障,成为新能源市场的“保险选项”。如今,车企却集体陷入一场纯电续航竞赛:从理想ONE的145公里到小鹏X9的450公里,短短四年间增程车纯电续航提升超过300%。
这场竞赛正在摧毁增程车的存在意义:当增程车变得越来越像纯电车,消费者还有什么理由为两套系统买单?
01 续航竞赛,增程车的自我救赎还是自我背叛?
2025年成为增程车的“长续航元年”。主流车企新上市的增程式电动车纷纷将纯电续航作为产品主要升级点。
智己汽车发布“恒星”超级增程技术,宣称其纯电续航超过纯电特斯拉Model 3后驱版车型。广汽昊铂HL(纯电续航350公里)、小鹏X9(纯电续航450公里)相继刷新增程车纯电续航纪录。
这场竞赛背后,是车企对消费者需求的回应。北京一位增程式电动车车主表示:“我以前的增程式电动车纯电续航就40公里左右,仅满足每天上班去程,很难满足城市内短途出行需求。”
然而这种“技术升级”正在让增程车失去本性。增程车从“小电池+大增程器”向“大电池+小增程器”演变,越来越接近纯电车型。
02 成本暴增,用户体验不升反降
大电池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是成本飙升。虽然动力电池单位成本从2013年的2000元/千瓦时降至300元/千瓦时左右,但车企普遍大幅提升电池容量,仍导致整车成本显著增加。
过去增程车靠小电池降低整车成本,现在成本甚至可能超过同级别的纯电车型,增程车的利润空间也将大大减少。
更严重的是重量增加带来的体验下降。车重每增加100公斤,纯电模式和馈电模式下,电耗分别增加5%和8%。这意味着消费者在实际驾驶场景中,对续航能力提升的感知程度往往低于官方标称数据的理论值。
蔚来李斌也提出了担忧:“虽然增大电池能够提升续航,但是会带来重量增加的问题,越重的汽车不仅安全挑战更大,对马路的破坏也更严重。”
03 技术代差,增程车沦为充电桩“奴隶”
讽刺的是,超过八成的增程车主平均每150公里就要寻找充电桩,比许多纯电车主充电频率更高。
某品牌用户调研发现,其增程车主的充电频率甚至高于纯电车主:本想买个“双保险”,结果成了充电桩的“重度依赖者”。
技术代差让这一问题更加突出。2025年的纯电市场,800V高压平台已成标配,配合4C/5C超充桩,可轻松实现“充电12分钟续航500公里”。
反观增程车型,受限于电池容量与架构设计,多数车型仍停留在2C充电时代,充满电需40分钟以上。
04 市场转向,纯电拐点已经到来
数据显示,增程车正在失去市场青睐。2025年7月,增程汽车销量为10.2万辆,同比下滑11.4%;与之相对的是,纯电动汽车同期销量同比增幅高达24.5%。
从1-7月累计零售销量来看,增程式车型销量的同比涨幅为12.1%,低于纯电的35.2%与插混的25.2%。
曾经依赖增程路线撑起销量的车企,现在也纷纷调整战略。零跑汽车在新平台规划中直接砍掉增程版本,小鹏新车型将电池容量堆至600公里以上。
连曾经靠增程车起家的理想汽车,也开始将资源向纯电平台倾斜。李斌的一句“如果能穿越回去,我会先做增程赚点钱”,道尽了增程路线的现实困境。
05 场景重构,增程车的唯一出路
增程车并非没有未来,但必须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对于充电设施匮乏地区或高频长途用户,它仍是务实选择。
尊界S800增程版就是一个例子,80kW发电功率,亏电也不影响动力输出。通过技术迭代进一步赋予车主情绪价值,强化驾驶信心,提升出行场景中的安全感与掌控感。
增程和纯电最终会殊途同归,比拼的是用户体验、供应链、成本控制。车企可以通过增程技术的成本优势,将性价比发挥到极致,在这个基础上再叠加不同车企各自的品牌调性和技术优势。
深夜的高速服务区,一位增程车主正在充电。车子显示电量仅剩10%,而下一个服务区在50公里外。
他忍不住感叹:“当年买这车是为了避免充电焦虑,现在却成了充电站的常客。”
当充电比加油更方便时,油箱就从“保险”变成了“累赘”。这场增程车的自我背叛,终将改写新能源市场的竞争格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