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门把手危险,辅助驾驶更致命,但最该禁的是汽车OTA

现在咱们身边开新能源车的朋友是越来越多了,大家聊起车来,总会提到一个听起来特别高科技的词儿,叫“OTA升级”。

这东西听着确实挺神乎的,就跟咱们手里的智能手机一样,车停在楼下,连上无线网,厂家在后台给你推送一个升级包,你点一下确认,睡一觉起来,嘿,车子可能就多了个新功能,或者开起来感觉都不一样了。

这种不用跑4S店,躺在家里就能让爱车“焕然一新”的体验,确实让很多人觉得方便又省心。

隐形门把手危险,辅助驾驶更致命,但最该禁的是汽车OTA-有驾

但是,咱们有没有静下心来想一想,这种看似美好的便利背后,会不会藏着一些我们没注意到的问题呢?

今天,咱们就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视角,好好聊一聊这个汽车OTA,看看它到底是不是真的像宣传的那么完美,又为什么有人说,它带来的风险,可能比那些冬天会冻住的隐藏式门把手和时灵时不灵的辅助驾驶还要大。

首先,咱们得把OTA这个东西说明白了。

它的全称叫“空中下载技术”,说白了就是远程无线升级。

在以前,咱们的车要是出厂了,它的性能、功能基本上就定型了。

如果厂家后来发现软件上有个小毛病,或者开发出了更好的功能,那对不起,您得把车开回4S店,让维修师傅拿个电脑插上线,捣鼓半天才能完成升级。

现在有了OTA,这一切都变了,厂家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把更新数据发到你的车上。

小到改改中控屏幕的界面,增加个音乐软件,大到调整车辆的动力输出模式、刹车系统的反应逻辑,甚至更新自动驾驶的算法,理论上都能通过OTA实现。

这听起来,确实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便利。

然而,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份“便利”上。

一些汽车厂家似乎从这项技术里发现了一条“捷径”。

隐形门把手危险,辅助驾驶更致命,但最该禁的是汽车OTA-有驾

您想啊,既然车辆售出后,软件上的问题可以随时远程修复,那在车子出厂之前,还有没有必要投入那么大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去做那些覆盖了各种极端天气和路况的、成千上万公里的严格测试呢?

是不是可以把一些没来得及完全验证的功能,先装到车上卖出去,反正市场上那么多用户,大家开着开着遇到什么问题,数据就都收集上来了,到时候再针对性地推送一个“补丁”不就行了?

这么一来,新车的研发周期大大缩短,能更快地抢占市场,成本也下来了。

可这对于咱们消费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花了几十万买回家的,可能并不是一个经过千锤百炼的成熟产品,而是一个还在不断调试的“半成品”。

我们不知不觉中,就成了厂家免费的、遍布全国的“道路测试员”,用自己的行车安全,去为厂家的研发效率买单。

这还不是最让人担心的。

更深层次的隐患在于,OTA技术给了某些厂家一个逃避责任的“完美”借口,尤其是在面对本应实施“召回”的严重缺陷时。

按照咱们国家的法律规定,如果车辆存在设计或制造上的缺陷,可能会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厂家是必须进行召告、召回处理的。

召回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事情,厂家得公开承认产品有问题,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联系车主、进行维修或更换,品牌的声誉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但现在有了OTA,操作空间就大了。

比如,某款车的刹车系统软件存在一个致命的逻辑漏洞,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导致刹车力度不足。

隐形门把手危险,辅助驾驶更致命,但最该禁的是汽车OTA-有驾

按照规定,这妥妥地属于召回范畴。

可现在,厂家完全可以悄无声息地推送一个软件更新,美其名曰“优化制动脚感,提升驾驶体验”,就把这个天大的安全隐患给“修复”了。

很多车主可能点了升级,还觉得厂家服务真周到,压根就不知道自己曾经与多么危险的境地擦肩而过。

这种用软件更新来代替硬件召回的做法,被业内称为“OTA式召回”。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的数据,近年来通过OTA方式完成的召回案例数量正在逐年攀升,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召回效率,但也引发了新的担忧:那些没有被主动上报、只是被厂家用“功能优化”名义偷偷修复的潜在缺陷,又有多少呢?

咱们再来比较一下。

隐藏式门把手,冬天被冻住了,顶多是打不开车门,让人着急上火,但一般不涉及行车安全。

辅助驾驶系统,即便出现误判,在现阶段的法规和技术水平下,驾驶员仍然是车辆的第一责任人,需要时刻保持注意力。

但OTA升级不一样,它直接触及的是汽车最核心的控制系统,也就是车辆的“大脑”和“神经”。

一个看似无害的升级包,里面可能包含了成千上万行代码,哪怕只有一个小小的错误,都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试想一下,你正在高速公路上以每小时120公里的速度行驶,准备超车时,车辆却因为刚更新的软件存在一个bug,突然限制了动力输出,让你被卡在快车道上,旁边就是飞驰的大货车。

又或者,在一个雨天湿滑的下坡路段,你一脚刹车踩下去,却发现踏板的感觉和昨天完全不同,变得异常绵软,制动距离明显变长。

隐形门把手危险,辅助驾驶更致命,但最该禁的是汽车OTA-有驾

这些场景,光是想一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汽车毕竟不是手机,手机系统更新失败,大不了重启或者刷机,车在路上跑,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关乎生命。

当然,我们不能一竿子打死,说OTA技术就是个坏东西。

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关键看怎么用,由谁来监管。

它的便利性毋庸置疑,能够让车辆的功能持续迭代,修复一些非安全性的软件问题,这绝对是好事。

我们所担忧和反对的,是部分企业滥用这项技术,把它当成缩减成本、规避责任的工具,将本该由企业承担的测试成本和安全风险,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更是对公共安全的巨大威胁。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国家的相关监管部门已经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些潜在风险。

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已经先后出台了管理规定,明确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在实施OTA升级前,必须向主管部门备案,确保升级行为的可追溯和安全性。

特别是对于那些会改变车辆安全、节能、环保等关键技术参数的升级,更是设定了严格的申报和审批流程。

这就像是给飞速发展的智能汽车产业套上了一个“安全带”,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也牢牢守住了安全的底线。

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在面对新兴技术时,既有拥抱未来的开放心态,又有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审慎态度。

毕竟,无论汽车变得多么智能,它作为交通工具的根本属性没有变,安全,永远都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是那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便利可以锦上添花,但安全才是定海神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