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吨行李自己跑!扬州大学无人车迎新,学长们这下轻松了

说真的,每年九月,我刷到大学开学的新闻,后背都隐隐作痛。

那感觉,就像是PTSD,瞬间就能把我拉回到十几年前,扛着两个比我还高的行李箱,在一片人声鼎沸中,寻找那栋遥远的宿舍楼。

我爸在前面开路,我妈在后面殿后,三个人累得像三条狗,就为了把我那点家当从校门口挪到六楼。

所以当我看到扬州大学那个白色小方块的视频时,我第一反应不是惊叹,而是嫉妒,赤裸裸的嫉妒。

一个无人驾驶的接驳车,慢悠悠地在校园里溜达,肚子里塞满了新生的行李。

嘿,你敢信?

我们当年靠人肉完成的迁徙,现在直接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了。

这小东西,官方名叫“无人驾驶行李接驳车”,听着特高大上。

一天跑13趟,运了2吨行李。

这数字一出来,网上那些“现在的孩子真娇气”的酸话,瞬间就显得底气不足了。

2吨,这得多少个老父亲的腰和多少个学长的肱二头肌才能扛下来?

科技有时候干的,就是这种把人从体力活里解放出来的“脏活累活”。

但有意思的来了,这事儿绝不是整个机器人帮大家搬砖那么简单。

这台车,是扬州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和企业一起搞出来的,一个典型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2吨行李自己跑!扬州大学无人车迎新,学长们这下轻松了-有驾

说白了,就是学校的教授和学生们,不满足于在PPT上指点江山,直接撸起袖子,把实验室搬到了现实世界,造了个真家伙出来。

这就触及到一个很核心的问题了:大学的知识,到底应该放在书架上,还是放在马路上?

扬州大学显然选了后者。

他们把最复杂、最混乱的开学季校园,变成了一个天然的无人驾驶试验场。

你想想,到处是乱窜的自行车、找不着北的新生,还有随时可能冲出来给你一个“惊喜”的滑板少年。

这路况,比很多城市的早高峰还刺激。

这台车能在这里面精准刹车、灵活避让,靠的是厘米级的定位和一套能“预判你走位”的算法。

这技术含量,可比在封闭园区里跑圈高多了。

当然,总有人会念叨那点“人情味”。

说当年学长帮学妹扛行李,一段美好的校园情缘可能就此展开。

现在好了,行李被机器人扛走了,学长学妹面面相觑,只能尴尬地聊今天天气真好。

这话说得,好像没了行李,人与人之间就不会交流了一样。

我倒觉得,把人从这种纯体力的“社交任务”里解放出来,反而能有更多高质量的交流。

接待新生的学长学姐们,不用再累得满头大汗,可以真正地跟你聊聊专业、聊聊社团,分享点学校里不为人知的“生存秘籍”。

这不比吭哧吭哧地当个搬运工,来得更有价值?

2吨行李自己跑!扬州大学无人车迎新,学长们这下轻松了-有驾

而且扬州大学这波“花式迎新”是个组合拳。

这边无人车跑得欢,那边生物学院直接把压箱底的宝贝——各种蝴蝶、甲虫标本,搬到了迎新点,那场面,跟逛博物馆似的。

新闻学院更狠,直接上了机器人模型列队欢迎。

你看,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内卷”,大学之间的“招生内卷”。

但这种“卷”我喜欢。

它不是在比谁的横幅拉得更长,谁的口号喊得更响,而是在比谁能把自己的专业特色、科研实力,用一种最直观、最酷炫的方式秀出来。

这比任何一本宣传手册都管用。

它在告诉那些刚从高中题海里挣扎出来的孩子们:嘿,欢迎来到一个能把梦想变成现实的地方。

所以,别再纠结于那个白色的小车是不是个噱头了。

它更像一个宣言,一个信号。

它标志着大学正在拆掉自己和现实社会之间的那堵墙。

知识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而是能解决你“搬行李”这种具体问题的实用工具。

这或许才是这次“无人车迎新”背后,最值得我们琢磨的地方。

2吨行李自己跑!扬州大学无人车迎新,学长们这下轻松了-有驾

至于那点所谓的“人情味”,放心吧,只要人还在,它总会找到新的、更酷的表达方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