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4S店后院的铁门吱呀一声拉开,一排排崭新的新能源“烂尾堆料车”整齐列队,雾气在车顶打着转。站在这些失去主人的孤儿车之间,我有种误入时间胶囊的错觉:它们本该属于喧嚣的销售大厅,此刻却像一群等判宣判的“未决犯”,每一辆的外表都流着未来的设计语言,内里却填满昨天的库存焦虑。
你走近一辆外观炫酷的高合HiPhi X,打开车门,塑料薄膜还没揭,电子屏亮而发冷。你可能会问:如果你是车主,愿不愿意接受一辆已经没人管它死活,但配件碾压主流、价格只需原价七折甚至五折的新能源车?更确切地说,你在意它品牌的命数,还是在意那颗号称“终身电芯”的宁德时代大电池?如果哪天车厂消失、服务器瘫痪,车机成砖,只剩下机械性能背书,你还觉得捡大漏值得吗?
抽丝剥茧看这个局。今年9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库存达到了328万辆,环比增加12万,同比多26万,说是“旺季备货”,实际“去库存”操作从5月到8月一气呵成。表面是车企理性控制生产,实则压抑着行业对需求不确定性的集体不安。厂家库存占比已高达24.6%,而崔东树老师的发言还算温和:“行业库存消化压力不大。”这样的判断,是看着零售数据真的涨了——9月零售224.1万辆,同比也见涨。可增速从年初两位数开始,一路滑坡,正应了那句老话:‘高基数’里水花都小。
行业表面稳健,实际波澜暗涌。最热闹的还不是车企数据,而是新能源品牌“倒闭潮”催发的小众盛宴:原本被认为即将过期的堆料车,反而成了追求极致性价比人群的新宠。年初开300个新能源品牌,年末只剩40家,市场流血速度比“老头乐”换电池还快。正常人看到这种情形,心理阴影面积不小,但总有一群人盘算起了“逆向抄底”——要啥靠谱服务器、智能互联?“我认宁德电芯,认机械件不坏。车企管不管,我只管能不能开。”
“烂尾”二手堆料车市场就这么野蛮生长起来。三元锂电池、高通芯片、双叉臂底盘,这些技术堆砌出来的产物,折价出清时直接打七折、甚至更低。大批年轻人以10万预算,买到原本30万级别堆料的“天花板”。有的用户甚至自嘲道:“赌的不是车企能复活,而是‘电芯’不会坏。”这心理机制,像极了拆盲盒,只不过这里的盲盒主打“技术耐力赛”。
说一千道一万,这里并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买家怀揣着“用坏这副机械壳子”的破釜沉舟,投的是“短线”:品牌、售后、OTA都成了写在合同另一页的“你情我愿”,就像棋牌桌上的“自摸”。而卖家只想赶紧甩包袱,是不是良心商家要靠人品碰运气。最后的赢家?大概是那位大发电池财的宁德时代吧,毕竟电芯不坏,故事还讲得下去。
从专业角度说,这种“车机成砖,机械长存”的赌局,和我这些年见过的遗留产品案子如出一辙。零部件独立性强、核心部件抗老化,是新能源车消费升级带来的技术福报。但“智能化部分失联”,远程控制、辅助驾驶、升级维护通通作废,一旦出现故障,修车成本直接飙升。“孤儿车”一旦真的变成孤儿,维修真的靠缘分了。
当然,这场消费潮里,更多的,是对时代加速度的某种黑色幽默。前一天还在讲“智能汽车拯救人类”,第二天就有年轻人挥着10万块抢残血堆料车,理由极为朴素——当年“富贵险中求”,如今“实惠崩盘捡”。我偶尔也感慨,科技行业这么多年最大变化,可能不是技术本身,而是用户的心态防火墙升级:不再有品牌信仰,只要极致性价比。
偶尔有人问我怎么看“烂尾新能源车”的风险值。我说,这份便宜,有时候和捡漏的旧楼一样:八成住得舒心,两成堵得头秃。什么时候会遇到深坑?只有维保时服务器找不到、配件断供、智能功能失联时你才知道。有时候,便宜的本质,不是厂家多厚道,而是未来的麻烦谁也兜不住。
写到这里,我不免想,有多少人抱着“电池不坏就好”的侥幸心理,胆子比燃油桶还大?也许“技术迭代期的大甩卖”,就是今天汽车行业的缩影——人人都盼着买到明天的历史遗留产品,毕竟,科技进步容不下惜时如金。
厂牌或许轮回,机械终究失守。你愿意做趁低价上车的老司机,还是宁愿多掏几万,换个确定的售后?这道选择题我没答案,只能说,有时候做选择,不是你相信某种产品,而是你信不信那根电芯陪你走完最后一程。
买卖之间,几多荒谬,几多现实。你说“堆料车”受欢迎,是消费升级,还是理性退守?堆积如山的库存里,哪一辆才会成你押中“电芯大底”的一手好牌?这个问题,只能留给你和下一个抢“烂尾”的人慢慢思量了。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