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灯带已死? 现代设计师怒批同质化 像素革命正来临
汽车设计陷入危机。
同质化浪潮席卷全球。
从十万国产车到百万豪车。
清一色贯穿灯带。
连亲妈都分不清谁是谁。
一、巨头反叛:现代设计师的“独立宣言”
“该停手了。”
2025年9月13日。现代全球设计负责人Simon Loasby在Concept Three发布会上的发言震撼行业。
这位拥有25年经验的资深设计师——曾主导劳斯莱斯幻影设计——直言贯穿式灯带“已走到生命尽头”。
现代自己就是这条道路的践行者。
从Grandeur到Kona再到索纳塔。
他们都尝试过。
但现在。
够了。
Loasby点出残酷现实:中国市场必须配。但在欧洲就不是必须。
成本高得离谱。
并非每个顾客都需要。
二、像素革命:现代如何破局?
现代选择了新道路。
像素化灯光。
像乐高方块一样的灯组。
已成为Ioniq电动车的标志性元素。
这不是简单改变形状。
而是根本逻辑变革。
传统贯穿灯带是静态美学。
像素灯光却是动态语言。
每个微型LED可独立控制。
实现25600个像素点的精准照明。
功能远超照明本身:
•车道线投影
•行人警示标识
•转向意图提示
•甚至播放视频
菲亚特等品牌已开始模仿。
Loasby调侃:“谢谢你们的模仿和灵感”。
三、设计哲学的深层博弈
现代推行“八成不同+两成相似”策略。
反向行业常态。
他们避免“套娃式”路线。
这在欧洲看来“离经叛道”。
但符合现代的战略。
给设计师更多创作挑战。
更深层问题是:设计为谁服务?
是满足消费者真实需求?
还是盲目跟风市场趋势?
Loasby指出关键:需要思考哪些设计对客户合理又能符合情感需求。
四、中国市场的特殊困境
“中国市场必须配”。
七个字道尽无奈。
某自主品牌高管坦言:就算消费者没要求竞品有我们就得有。
否则就会被贴上“设计落后”的标签。
这种内卷导致2024年国内新能源车贯穿式灯带渗透率高达67%。
但消费者真需要吗?
未必。
但车企怕呀。
别人都有你敢不跟?
五、灯光创新的尽头在哪里?
Loasby担心汽车灯光设计的创新空间已快到极限。
“灯光的探索快到头了就像当年的镀铬装饰一样”。
技术层面确实接近极限。
像素大灯已实现万级像素控制。
微米级灯珠间距。
甚至将照明变为显示技术。
但人类情感需求无止境。
需要思考的不只是“如何更亮”而是“为何而亮”。
六、未来何去何从?
设计不应是流水线作业。
更得琢磨人真正的需求。
像素化照明只是过渡。
最终照明和显示会是一件事情。
车灯将成为智能交互界面。
感知环境传递信息表达情感。
那些沉迷灯带的车企该醒醒了。
当世界一流大厂开始超前先锋探索起来中国车企因为共享研究成果而造成的同质化因为不敢试错而裹足不前因为求快而左右拼接也该反思一下了。
真正的设计从来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在约束中创造可能。
突破常规的原创设计需要勇气——也可能带来争议,但正是这些尝试推动着汽车美学向前发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