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以上的纯电车,一年卖不过3万台?
我刚从乘联会扒完过去12个月的销量数据,手还在抖。ZEEKR 009,售价超50万,纯电MPV,全年累计销量3万台——这竟是30万以上纯电轿车/SUV里最能打的选手。 理想MEGA,顶着“陆地游艇”光环,售价55.98万,结果12个月才卖了9000多台。再往下看,蔚来ET7、小鹏X9、阿维塔12……销量几乎集体“熄火”。这哪是高端电车,分明是一场烧钱游戏的尾声。
我们曾以为,电车的尽头是高端,是科技与豪华的代名词。可现实是:用户用钱包投票,不再为“高端纯电”买单。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曾经被资本捧上神坛的“高端电车梦”,为什么突然就不香了?
成本崩塌:一块电池,击穿了高端电车的定价逻辑
去年我去宁德时代参观,工程师指着一条电池产线说:“现在80kWh的磷酸铁锂包,成本压到7万块以内了。” 我当时没太在意,直到今天回看,才发现这句话有多致命。
我们来算笔账。一台普通纯电车,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占整车成本约40%-50%。如果电池包只要7万,那整台车的物料成本其实可以控制在15万左右。这意味着,一台续航600km的电车,卖18万是合理的,卖25万靠品牌溢价,卖30万以上?用户得问一句:你凭啥?
我试驾过一台定价35万的国产纯电SUV,坐进去第一反应是:“这内饰质感,跟30万的理想L8比,真没差到值5万。” 更尴尬的是,它的电池容量才75kWh,而同价位的理想L8却能提供42kWh的增程电池+油箱,综合续航1300km。你让我花更多钱,买更短的续航、更长的充电等待,还随时面临降价风险?这买卖不成立。
特斯拉早就看透了。Model 3和Model Y的成交价普遍在22-28万区间,它用极简设计+高效率产线,把“高端电车”变成了“高性价比电车”。而Model S/X?几乎没人提了。连马斯克都在财报会上说:“未来重点是2.5万美元的新车。” 高端?特斯拉自己都放弃了。
用户觉醒:大家都知道,大电池不值钱了
我有个朋友,去年想买蔚来ET7,看完发布会热血沸腾,结果今年直接订了理想L9。我问他为啥变卦,他说:“我现在知道,那块100度电的电池,成本也就9万多,他们卖我40万,是不是太狠了?”
这就是问题所在。两年前,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冲上60万元/吨,用户觉得“电池贵”是天经地义。可现在价格跌到7万/吨,消费者心里那杆秤早就变了。你再讲“全铝车身”“空气悬架”“激光雷达”,他们只会冷笑:“这些技术确实好,但值不值回票价,得算账。”
更扎心的是,高端电车的降价速度,比谁都快。去年某品牌旗舰轿车上市卖38万,半年后直接官降3万,还送终身免费充电。老车主在车友群怒吼:“我刚提车就亏3万?” 这种伤害,一次就够了。用户不怕贵,怕的是“买完就亏”。
反观混动车型,价格稳、保值率高、使用成本低。我试驾过腾势D9 DM-i,满油满电续航1000km,百公里油耗才6L,第三排还能坐三个成年人。一个家庭用户告诉我:“我花40万,买到的是‘没有里程焦虑的电车’,而不是‘需要规划行程的电车’。” 这种体验,纯电车给不了。
市场转向:高端≠纯电,用户要的是“全能选手”
我们总以为“高端”等于“纯电+科技”,但用户的真实需求其实是:省心、可靠、续航长、空间大、智能化够用就行。
看看高端市场的销量王者是谁?理想L系列、AITO问界M7/M9、腾势D9、别克GL8插混——全是混动或增程。 尤其是AITO M9,我上个月试驾,5.5秒破百,空气悬架+CDC,激光雷达+ADS 3.0,纯电续航225km,综合续航1400km。关键是什么?它起售价才50多万,比同级别的纯电宝马iX便宜10万不止。
更离谱的是销量。AITO M8上市两个月,交付破2万台——这可是50万级的车,BBA卖十年都不一定有这成绩。用户用脚投票:他们不排斥高端,但拒绝为“纯电”这个标签多付钱。
我试驾蔚来ET5T时,确实被它的设计打动:溜背造型、全景天幕、NOMI语音,都很惊艳。但当我开到高速服务区,发现充电排队1小时,而旁边一辆理想L7加个油3分钟走人,我心里就咯噔一下。再好的设计,也抵不过现实的续航焦虑。
车企转向:技能树点歪了,现在集体“下探”
最有意思的是车企的反应。蔚来推出乐道,主攻20万以下市场;小鹏发布MONA,目标是15万级智能车;广汽的“萤火虫”项目,直接对标五菱。这些曾经靠“高端”标签融资的新势力,现在不约而同地把技能树点向了“性价比”。
为什么?因为投资人也清醒了。过去是“你造一台贵的车,就能讲一个大的故事”;现在是“你卖不出量,故事再好也没人信”。 蔚来李斌自己都说:“BaaS模式让ET5系列均价跌破30万,这是我们必须走的路。”
而小米SU7的出现,更是彻底打乱了高端电车的节奏。21.59万起,后驱+800V,性能对标保时捷Taycan,但价格只有1/3。 它没标榜“高端”,却用极致性价比,把30万以下的市场焊死。结果就是:想往上冲的,被特斯拉压着;想平着走的,被小米拦腰截断。高端纯电,成了夹心层。
横向对比:三款车,三种命运
我们拿三款车对比一下:
车型 类型 售价区间(万) 过去12个月销量 用户反馈
ZEEKR 009 纯电MPV 49.9-58.8 约3万台 “商务接待够面子,但家用太笨重”
理想MEGA 纯电MPV 55.98 约9000台 “造型太前卫,家庭用户不敢买”
腾势D9 DM-i 插混MPV 33.98-44.5 超15万台 “油耗低,空间大,全家都说好”
差距一目了然。 同样是MPV,纯电的卖不过插混的。不是用户不接受高端,而是他们更愿意为“实用+省心”买单。
再看SUV市场:
蔚来ES6:纯电,起售价36.8万,月均销量约8000台(BaaS拉低了实际购车成本)。
理想L6:增程,起售价24.98万,月销量直接破2万。
差价10万,销量差2.5倍。 用户的选择,比任何营销口号都真实。
未来:高端电车还有机会吗?
我的判断是:有,但不再是“堆电池+堆配置”的老路。
未来的高端电车,必须解决三个问题:
续航焦虑——要么上固态电池,要么像蔚来那样搞换电;
价值感——不能只靠“科技感”,得有真正的豪华体验,比如劳斯莱斯那种手工定制;
品牌信仰——特斯拉有“科技极简”,比亚迪有“技术宅”,小米有“性价比”,但大多数高端电车,还没找到自己的灵魂。
我最近试驾了一款概念车,全车碳纤维,4D悬挂,AR-HUD投影到前挡风,甚至能根据天气自动调节香氛。但它最打动我的,不是这些配置,而是它的服务模式:终身免费充电+上门取送车+专属管家。 这才叫高端——不是贵,而是“省心到极致”。
写在最后:用户要的,从来不是“电”,而是“更好的出行”
所以,高端电车这个“庞氏骗局”,骗的不是用户,而是企业自己。它们以为用大电池+高定价+讲故事就能收割市场,却忘了:用户要的不是“纯电”,而是“没有短板的出行方案”。
现在,混动用低成本大电池+发动机,实现了“电车的体验+油车的便利”;小米用极致性价比,打破了“电车必贵”的认知;特斯拉用效率,把高端电车变成了大众产品。留给传统“高端纯电”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有30万预算,你会选一台纯电车,还是一台续航1300km的增程SUV?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我每条都会看,也会认真回复。
下次试驾,我想去看看乐道L60,听说它要把20万级的智能驾驶卷出新高度。毕竟,未来的赢家,可能不在“高端”,而在“懂用户”。
——一个总在试驾路上的车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