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Robotaxi来了:一场豪赌背后的行业困局与未来想象

特斯拉Robotaxi来了:一场豪赌背后的行业困局与未来想象-有驾


一、特斯拉的激进押注:Model Y变“Cybercab”,all in Robotaxi

特斯拉将于2025年6月在奥斯汀举办Robotaxi产品发布会,计划首批投入10-20辆Model Y实现“无监督自动驾驶”,初期采用邀请制,公众体验预计6月底或7月开放。这是马斯克“钦点”的头号项目——4月内部会议上,他砍掉平价电动车Model 2,将资源集中在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甚至无视高管“长期亏损”的警告,坚信“模型不懂Robotaxi”的前景。
核心策略:区别于Waymo、小马智行等“技术提供者”模式,特斯拉计划自建车队、主导运营,试图打通“硬件生产+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全链条。

二、Robotaxi行业现状:烧钱十年,商业模式仍在迷雾中

1. 全行业亏损困境:
- Waymo、百度、小马智行等先行者均未盈利,单车改造成本高昂(Waymo 10万-20万美元/辆,百度25万元人民币,小马智行第七代系统降至20万元仍远超普通车),且需承担车队运维、充电、停车等重资产成本。
- 运营效率低:用户付费意愿有限(期待价格不高于传统打车),空驶率高(如返回运营区、夜间闲置),规模化前难回本。
2. 商业模式分化:
- 多数公司选择“技术输出”:为车企提供软硬件方案(如Waymo与极氪合作),自身不运营车队;
- 特斯拉选择“垂直整合”:自研FSD芯片+视觉感知方案,试图通过量产降低硬件成本,同时掌控运营生态。

三、Robotaxi落地的三大核心挑战

1. 降本:从“奢侈品”到“规模化工具”的鸿沟
- 传感器冗余难题:为保障安全,小马智行单车需7颗激光雷达,特斯拉依赖纯视觉方案(仅摄像头+算力),但面临复杂场景可靠性争议;
- 重资产模式压力:传统网约车是“轻资产”(司机自备车),Robotaxi需自建车队,资本开支和运维成本飙升。
2. 立法:监管滞后于技术的全球通病
- 中国:10余城市开放试点(如北京、上海),但缺乏全国统一法规,事故责任认定(车主/车企/软件商)、数据安全等细则模糊;
- 美国:联邦层面无立法,各州政策分裂(亚利桑那开放vs加州严苛),Uber、Cruise事故频发加剧监管谨慎。
3. 信任:从“技术神话”到“安全共识”的重构
- 中国消费者较宽容:80%认为自动驾驶更安全,武汉等试点城市信任度超90%;
- 美国陷入信任危机:66%民众“恐惧”自动驾驶,旧金山出现打砸无人车抗议,Uber撞人、Cruise撞行人等事件重创信心。

四、为何巨头仍前赴后继?自动驾驶的“终极诱惑”

- 万亿市场想象:据麦肯锡预测,2030年全球Robotaxi市场规模或达2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前网约车的5倍,且可颠覆汽车销售逻辑(从“买车”到“买服务”);
- 技术护城河争夺:自动驾驶是AI、芯片、数据的集大成者,掌握核心技术意味着定义未来出行规则;
- 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赌局:他坚信纯视觉方案能突破成本瓶颈,通过“车辆闲置时共享盈利”改变车主购车逻辑(Model Y车主未来可加入Robotaxi网络)。

五、短期看“烧钱”,长期赌“颠覆”

特斯拉的入局标志着Robotaxi从“技术验证”转向“商业实战”。尽管短期面临成本高企、监管模糊、信任不足等问题,但其垂直整合模式若能跑通,可能重塑行业格局——正如马斯克用特斯拉颠覆传统车企,Robotaxi或将成为他下一个“改变世界”的筹码。

行业共识:Robotaxi的真正盈利可能还需5-10年,但这场关于“未来出行”的豪赌,早已没人能置身事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