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魔幻在哪呢?
一边是马斯克,天天琢磨着怎么把人送上火星,一边又对着地球上的中国高铁猛夸,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交通系统”。
另一边,他自己家,美国,世界第一强国,想修个快点的火车,结果修得像个史诗级烂尾楼盘。
这就好比你们小区首富,天天在业主群里吹嘘自己家新买的意大利沙发、德国厨具,结果大家一去他家参观,发现电梯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吱呀作响,下楼得半小时。
更骚的操作是,首富大哥宣布要花一个亿换电梯,结果十年过去了,钱花得差不多了,电梯井还是个黑窟窿。
这就是美国高铁的真实写照。一个大写的尴尬。
2025年,当我们的高铁网络已经像毛细血管一样铺满了4万公里,用350公里的时速运送着人流时,美国铁路公司Amtrak,推出了他们引以为傲的“次时代速度”——新Acela列车。
听着挺唬人。
车厢是新的,座椅是新的,WiFi也升级了。
但一看速度,最高257公里/小时。
就这?
更离谱的是,这个“最高速”只是一瞬间的烟火。
全程不到20%的路段能让你体验一下。
为什么?
因为这车跑的“东北走廊”,是条百年老路。
铁路界的活化石。
沿线一千多座桥,很多都是爷爷辈的,信号系统还在用迪斯科时代的古董货。
轨道上还同时跑着七种不同的火车,就像高峰期的三环,自行车、电瓶车、老头乐、大卡车全挤在一条道上,你让法拉利怎么飙?
Amtrak自己也两手一摊:大哥,我也想快啊!
但轨道、电缆、信号,全得换。
说白了,没钱。
这家国营铁路公司,每年收入30亿,成本40多亿,常年靠国家输血吊着一口气。
这就好比一个病人,国家给了220亿美金的营养费,结果他要治十几种病,还要换新衣服、买新手机,钱一分,每样都还是半死不活。
所以,新Acela列车最终只比它爹快了10英里/小时。
这不是技术问题,这是系统问题。
底层代码就是一坨屎,你换个再漂亮的皮肤也没用。
想真搞高铁,就得另起炉灶。
从零开始。
美国人也试了,结果整出了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一个商业奇迹,一个世纪笑话。
先说奇迹。
佛罗里达州的Brightline,一条连接迈阿密和奥兰多的私营高铁,居然在2023年实现了盈利!
这在美国铁路史上,跟哈雷彗星撞地球的概率差不多。
秘诀是啥?
说白了,就是个精明的“二道贩子”。
首先,它不自己征地。
它沿着现成的货运铁路修,直接跟货运公司租“路权”。
这就好比你想开个店,不去租临街旺铺,而是直接在沃尔玛超市里面盘下一个摊位,瞬间省下天价的征地成本。
其次,私营公司,老板拍板就行,没有层层审批的官僚主义扯皮。
最关键的,它连接的是迈阿密和奥兰多。
一个是度假天堂,一个是迪士尼老家,全是嗷嗷待哺的游客。
客流有保障。
更骚的操作是,这家公司不只卖票,它还在车站旁边搞房地产开发,用卖楼的钱补贴修铁路的坑。
一套“高铁+地产”的组合拳,把商业模式给盘活了。
这套路,熟不熟悉?
然后,我们看看那个世纪笑话——加州高铁。
2008年,终结者施瓦辛格州长雄心勃勃地启动项目,要连接旧金山和洛杉矶。
预算330亿,承诺2020年通车。
结果呢?
17年过去了,预算飙到1280亿美元,涨了快四倍。
钱烧了70亿,连一根完整的轨道都没铺好。
只在中央谷地挖了一段171公里的路基,像一道巨大的伤疤,横在加州大地上。
为什么一个成了,一个烂尾了?
本质上,美国高铁这盘生意,从一开始就是一道无解的数学题。
第一座大山:征地。
美国土地私有,神圣不可侵犯。
修条铁路,就像玩通关游戏,每一块土地都是一个关主。
你得一个个去谈,谈不拢就打官司。
一个农场主,就能因为800万美元的补偿款,把项目拖上两年。
整条线路几千户人家,这就是几千个关主。
征地成本占了总预算的两三成,是咱们的几十倍。
这哪是修路,这是撒钱。
第二座大山:人工。
美国工会,那是真大哥。
建筑工人时薪50-80美元,福利、工时、安全标准,一条都不能少。
想搞“大干快上、人停机器不停”?
门儿都没有。
慢工出细活,也出天价账单。
一个工人的成本,顶我们这儿四五个。
第三座大山:审批。
一个项目,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像三座大山一样压着你。
光一个环境影响评估,就能折腾你好几年,花掉几千万美元。
各种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围上来,项目还没开工,几个亿的咨询费已经没了。
加州高铁那15亿美元的前期费用,就是这么没的。
轨道在哪还不知道,钱已经花成了水。
第四座大山:产业链。
美国本土压根没有高铁制造产业链。
想买车?
找法国阿尔斯通。
一套列车,比我们同类型的贵30%-40%。
信号系统、电力系统,全得进口。
没有规模效应,所有东西都是“零售价”,成本怎么可能下得来?
这几座大山叠在一起,美国修高铁的综合成本,是我们的5到7倍。
加州那个倒霉项目,算下来超过10倍。
就算你咬着牙,把这天价的高铁修好了。更大的问题来了:谁来坐?
从洛杉矶到旧金山,你有三个选择:坐飞机,票价50-100美元,1小时就到;自己开车,油费80美元,五六个小时,走走停停,自由自在;坐高铁,票价预计80-120美元,路上三个小时,还得提前去车站。
你选哪个?
大部分美国人会选前两个。
美国国内的廉价航空跟不要钱似的,机票价格战打得飞起。
而汽车文化更是刻在美国人DNA里的。
人均0.84辆车,高速公路网密得像蜘蛛网。
对他们来说,火车是一种情怀,一种复古体验,而不是日常通勤工具。
加州高铁就算建成,就算每年真有2000万人坐,票价100美元,一年收入也就20亿。
刨去运营成本,净利润撑死5到10亿。
用这点利润去填1280亿美元的投资大坑,需要128年。
朋友,这还没算利息呢!
这生意,从经济学上讲,就是个笑话。
说白了,高铁这玩意儿,是典型的“人口密度”经济。
它需要在中国京沪线这样,500公里内串起一堆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每天几十万人次的流量,才能形成规模效应,把成本摊薄。
而美国,城市像撒豆子一样,东一个西一个,中间大片无人区。
西海岸旧金山到洛杉矶600多公里,中间鸟不拉屎,你给谁坐?
所以,美国高铁的困境,不是技术不行,也不是没钱。
而是它的整个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国民习惯,都跟高铁八字不合。
土地私有制、强势工会、冗长法律程序、汽车文化、廉价航空……每一个都是死结。
这不是制度优劣的辩论,这是经济规律的冷酷裁决。
当你的成本结构和市场环境,从根上就无法支撑一项技术时,再多的情怀和投入,也只能造出一座座像加州高铁那样的纪念碑,用来警示后人。
世界第一强国,既造不起,也养不起高铁。
这或许是对其发展模式局限性,最清晰的一次映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