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犀利点评汽车业,别只重营销包装,技术安全才是核心

最近这些年,咱们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很多人家里都琢磨着换辆新车,尤其是那些看着就科技感十足的新能源汽车,确实让人眼馋。

您要是去车展逛一圈,或者在手机上看看那些新车发布会,保准被说得心潮澎湃。

灯光闪耀的舞台上,车企老板们个个口才了得,把自家的新车夸得天上有地下无,各种听着就高大上的新词儿一个接一个往外蹦,好像今天不掏钱定一辆,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

央媒犀利点评汽车业,别只重营销包装,技术安全才是核心-有驾

但是,热闹归热闹,不知道您心里有没有犯过嘀咕:这些车吹得这么神,真的靠谱吗?

咱们买车,图的是个安全、省心、耐用,可现在感觉好像在买一个包装精美的“电子产品”,这风气对头吗?

这不,连咱们国家的权威媒体新华社都出来说话了,专门发文点评了汽车行业里头的一些“浮夸风”和“巧嘴风”,话说得很重,意思是该给这股不正常的风气踩踩刹车了。

这事儿可不小,它关系到咱们每个想买车或者已经买了车的人的切身利益。

咱们先看看现在汽车市场是个什么情况。

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火爆”。

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上,简直是神仙打架。

就在今年四月份,发生了一件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根据权威机构的数据,咱们国家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渗透率,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50%。

这是什么概念?

央媒犀利点评汽车业,别只重营销包装,技术安全才是核心-有驾

说白了,就是在那个时间段里,市面上每卖出两台新车,就有一台是新能源车。

这个数据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新能源汽车已经不是什么未来的趋势了,它就是咱们眼前的现实。

市场蛋糕一下子变得这么大,那竞争能不激烈吗?

于是,我们看到各大车企都使出了浑身解数,价格战打得是刀刀见红,从几万块的代步小车到上百万的豪华轿车,都在比着降价;外观设计上,你追我赶,生怕自家车型的颜值落后了;核心技术上,更是你发布个新电池,我拿出一个智能驾驶系统,好不热闹。

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按理说大家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踏踏实实搞研发、抓质量上。

可有些车企偏偏不这么想,他们发现了一条“捷径”,那就是在营销包装上下功夫。

搞技术研发,费钱费力还费时,投入几百个亿,好几年过去了,可能连个响都听不见。

但是搞营销就不一样了,开一场盛大的发布会,请一堆网红大V来站台,编几个吸引眼球的故事,热度一下子就上来了,订单看着也蹭蹭往上涨。

于是,一股不把技术安全当核心,反而把营销包装当法宝的歪风邪气,就开始在行业里蔓延。

新华社这次的点评,就精准地打在了两个最典型的“七寸”上。

央媒犀利点评汽车业,别只重营销包装,技术安全才是核心-有驾

第一个,就是玩弄销售数据的文字游戏。

您肯定在新闻里看过类似这样的“某某新车震撼上市,72小时订单突破十万台!”。

看到这种消息,第一反应是不是觉得这车太火了,不赶紧抢就没了?

这里面的“订单”二字,就大有文章。

很多车企故意模糊了一个关键概念,就是“大定”和“小定”的区别。

所谓“小定”,可能就是你花个一两千块钱,先排个号,这个钱基本上随时能退,对你来说没什么约束力,更像是一种购买意向的登记。

而“大定”,通常是五千甚至上万块钱,而且签了合同不能退的,这才能算是真正锁定的订单,代表着消费者实实在在的购买决心。

现在有些车企在公布数据的时候,就把这两种情况混为一谈,甚至把更虚的“意向金”都算进去,笼统地称之为“订单量”。

这么一操作,数据立马就变得非常漂亮,既能给资本市场讲一个好故事,拉升股价,又能制造出一种供不应求的紧张氛围,刺激那些还在犹豫的消费者赶紧下单。

央媒犀利点评汽车业,别只重营销包装,技术安全才是核心-有驾

这种往数据里“注水”的行为,说得好听点是营销策略,说得难听点,就是一种不诚信,是对消费者的误导。

第二个被点名的现象,就是在宣传上耍小聪明,搞“大字报”配“放大镜条款”。

这个咱们可能都遇到过。

一张宣传海报上,用比脸还大的字写着“综合续航1200公里!”,或者“百公里加速仅需3秒!”,看得人热血沸腾。

可就在这行大字的旁边或者底下,用小到需要拿放大镜才能看清的字体标注着:“该数据为实验室理想条件下测得,实际续航和加速性能受驾驶习惯、路况、气温等多种因素影响”。

这就好比方便面包装上画着诱人的大块牛肉,旁边小字写着“图案仅供参考”。

你说他骗人吧,他确实也写了说明;但这种宣传方式给消费者造成的巨大心理落差,难道不是一种变相的欺骗吗?

车是买来在马路上开的,不是放在实验室里当模型的。

把一些极限条件下才能达到的峰值数据,包装成普通消费者日常就能体验到的性能,这种做法短期内或许能吸引眼球,但长期来看,消耗的是一个品牌最宝贵的资产——消费者的信任。

所以,新华社的点评来得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

央媒犀利点评汽车业,别只重营销包装,技术安全才是核心-有驾

它就像一声警钟,提醒整个行业:汽车的根本是什么?

它首先是一个交通工具,一个承载着驾驶员和乘客生命安全的移动空间。

因此,它的核心价值永远是安全、可靠的技术,而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营销手段和听着玄乎的概念。

一辆车,它的钢材用料是不是扎实,安全气囊在关键时刻能不能正常弹出,电池在极端情况下会不会起火,智能驾驶系统在复杂路况下会不会失灵,这些才是决定一辆车好坏的根本,是造车的底线。

如果一家车企,把大部分资源和精力都投入到怎么开发布会、怎么写宣传文案上,而在这些看不见摸不着但性命攸关的核心技术上偷工减料或者敷衍了事,那它造出来的车,本质上就是一个华丽但危险的空壳子。

市场是公平的,也是残酷的。

靠着营销和包装吹起来的泡沫,或许能一时风光无两,但终究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戳破。

当那些只注重“面子”而忽略了“里子”的车型,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甚至引发安全事故时,消费者的口碑会迅速崩塌,再厉害的营销话术也无法挽回。

咱们中国的汽车工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到今天这个世界领先的地位,是几代汽车人一步一个脚印奋斗出来的,这个成果来之不易。

我们不能让一些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行为,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声誉。

所以,踏踏实实地把技术搞上去,老老实实地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才是所有车企应该坚守的正道,也是对咱们消费者最起码的尊重。

毕竟,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买一辆车,什么智能大屏、炫酷灯光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平平安安地把我们从A点送到B点,这才是最根本的需求。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