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不懂年轻人?不,他们看年轻人就像在看克苏鲁

最近有个事儿,叫什么懂车青年挑战赛,搞校园宣讲,收官了。说是收了将近6000份作品,要从中选出20个去决赛,场面搞得很大,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讲真,这事儿本身没啥可聊的,不就是车企焦虑了,想搞清楚现在年轻人脑子里装的都是什么牌子的压缩毛巾么?但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一个所谓的汽车营销创新大赛,本身就是车圈当下最极致的行为艺术,是这个癫狂时代最经典的切片。它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病急乱投医”,以及“只要我动作够帅,就没人发现我其实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下的汽车市场,早就不是那个温良恭俭让的存量竞争了。请客吃饭?不存在的。这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是修仙渡劫,要么成仙,要么成盒。以前的营销是什么?是砸钱,在央视投广告,请个明星代言,然后告诉大家,我们的车,沙发彩电大冰箱,突出一个配置高,价格实惠。这套逻辑,简单、粗暴、有效。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外家功夫,一拳一脚,虽然笨拙,但扎实。

但现在呢?现在是掀桌子式竞争。小米进场,根本不跟你聊什么驾驶质感、百年传承,上来就是一套闪电战,把价格打到你的骨头缝里,把配置堆到三体人看了都想复活的程度。理想,更不跟你讲道理,直接把“家”这个概念焊死在车上,把奶爸们的需求拿捏得死死的。华为呢,那是雷电法王杨永信附体,用一套玄之又玄的科技叙事,直接把车变成了大型的、可移动的、自带信仰光环的电子产品。

这种局面下,你让那些传统车企怎么办?尤其是那些合资老同志,比如这次的战略支持方东风日产。他们彻底懵了。他们脑子里的服务器还在运行着上个版本的操作系统,结果外面世界直接快进到了量子计算时代。他们过去引以为傲的发动机技术、变速箱调校、底盘质感,在如今这个“冰箱彩电大屏”的时代,话语权被无限削弱。就像一个苦练了三十年金钟罩铁布衫的大师,突然发现对手直接掏出了激光枪,你那身功夫,除了能证明你比较抗揍之外,还有什么用?

车企不懂年轻人?不,他们看年轻人就像在看克苏鲁-有驾
车企不懂年轻人?不,他们看年轻人就像在看克苏鲁-有驾
车企不懂年轻人?不,他们看年轻人就像在看克苏鲁-有驾

所以他们慌了,心态爆了。他们看着年轻人,就像看着一群外星人。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这群人会对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感兴趣,为什么他们能为了一些虚拟的皮肤一掷千金,为什么他们宁愿相信一个数码博主也不相信4S店的销售。这种感觉,就像你爷爷试图理解你为什么要在B站上看一个主播直播睡觉,还不停地打钱。他不是不爱你,他是真的看不懂,但他又很着急。

于是,这种“懂车青年挑战赛”就应运而生了。本质上,这不是一个比赛,这是一个求救信号。是车企们对着所有年轻人,声嘶力竭地喊:“谁来救救我!告诉我你们到底想要什么!求求了!”他们希望从这近6000份作品里,找到那个能打开年轻人心智的任意门,找到那个能一招制敌的武林秘籍。

车企不懂年轻人?不,他们看年轻人就像在看克苏鲁-有驾

但这可能吗?我们来做一个荒诞化的场景演绎。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传统车企的市场总监,四十多岁,孩子上初中,每天都在为KPI和销量发愁。现在,你的办公桌上堆着这6000份“青年创意”。你满怀希望地打开第一份,标题是《论原神联名车贴对于提升品牌Z世代好感度的88种可能性》。你皱了皱眉,但还是耐着性子看下去。第二份,《从赛博道士的视角解构汽车智能座舱的终极形态》,里面充斥着“飞升”、“洞府”、“灵气交互”等词汇。第三份,《坏了菜了!我们给汽车设计了一套“机你太美”的语音包,保证让用户典中典》。

看到这里,你感觉太阳穴在突突直跳,血压开始不听使唤。你深吸一口气,打开第四份,这份看起来正常点,《基于用户大数据的汽车营销策略优化》。你刚松了口气,翻开一看,里面全是复杂的数学模型和让你眼花缭乱的图表,结论是:建议贵司的品牌形象更加“情绪化”和“去中心化”。

车企不懂年轻人?不,他们看年轻人就像在看克苏鲁-有驾

我靠,这班上的也太累了吧!

你把这6000份创意克苏鲁全部看完,最后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你得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年轻人”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它不是一个可以被数据化的、可以被精准描绘的群体。它是一团混沌,一团充满了矛盾、偏见、激情和胡言乱语的能量体。你试图去理解它,就像试图去为一场发生在异次元的风暴建立数学模型。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一群充满热情的大学生比作克苏鲁,是不是有点缺德。但你仔细想想,对于一个40多岁的市场总监来说,这玩意儿可不就是克苏鲁么?他看一眼,san值狂掉。

所以,真正的破局点到底在哪?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需求其实非常朴素。我需要一个可靠的、安全的、空间大的、开出去不丢人的交通工具。我不需要它会讲笑话,不需要它能帮我打游戏,更不需要它在过年回家的时候,用一种奇怪的合成音祝我“新年好,鸡你太美”。我最近就在琢磨,是不是该把我的老车换了,但一想到要研究那么多新名词,头都大了,还不如多打两把游戏。

而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他们的需求更加玄学。他们买的不是车,是信仰,是一个标签,是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投射。

奔驰为什么能卖那么贵?真的是因为它的技术领先到无法被超越吗?不是的。是因为那个三叉星徽,本身就是一种硬通货。开着它,就代表着一种特定的社会阶层和品味。奔驰最值钱的,就是“奔驰”这两个字。

特斯拉为什么有一群狂热的拥趸?是因为它的做工天下第一吗?是因为它的自动驾驶绝对安全吗?都不是。是因为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他们喜欢马斯克,喜欢那种极客精神,喜欢那种“我正在驾驶未来”的幻觉。你跟他们聊座椅通风、聊后排空间,他们会觉得你很可笑。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这种品牌的“玄学”光环,是靠一个营销大赛就能搞出来的吗?显然不能。它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设,需要无数个故事去填充,甚至需要一点点运气。

你说这比赛没用吗?也不是。它至少能让车企们看到,哦,原来现在的年轻人都在玩这些梗,都在关心这些事。它像一个探空气球,能探测到一些高空的风向。但指望它能直接告诉你宝藏埋在哪儿,那纯属想多了。

本质上,这就是一场大型的、昂贵的、自我安慰的行为艺术。车企们通过这个活动,告诉自己:你看,我们努力了,我们在拥抱年轻人了,我们没有被时代抛弃。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最终,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可能跟这6000份PPT没有半毛钱关系。

真正的决胜关键,不在于谁更懂年轻人,而在于谁更不讲道理。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车圈竞争的关键也不在营销方案,在于谁更敢“自爆”。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乐道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当一个玩家决定“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时候,所有的商业逻辑、营销理论,都会显得无比苍白。

所以最后的赢家是谁?是那个最会整活儿,最会发疯,最先让对手心态爆炸的那个。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