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遭禁令,两年须清零中国零件,成本飙升42%供应商承压

最近,汽车圈里的一条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

这件事的主角,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特斯拉和它的老板马斯克。

根据一些国外媒体的报道,特斯拉正在要求它的供应商,以后给美国工厂生产的汽车,不要再使用任何在中国制造的零部件了。

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在未来一到两年内,让美国本土生产的特斯拉,彻底和“中国制造”脱钩。

特斯拉遭禁令,两年须清零中国零件,成本飙升42%供应商承压-有驾

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觉得挺纳闷的。

特斯拉在中国发展得这么好,上海超级工厂的效率和产量全世界都有名,可以说中国市场和中国的供应链是特斯拉能有今天的重要功臣。

现在,它一边在中国卖车赚钱,一边又要在美国市场跟中国零件划清界限,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它真的能做到吗?

我们先来看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特斯拉这个决定并不是突然之间冒出来的,而是有一系列背景因素在推动。

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钱的问题。

前几年,美国政府开始对很多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很高的关税,汽车零部件就在这个名单里。

这对于在美国建厂造车的特斯拉来说,成本压力一下子就大了很多。

有分析指出,因为这些关税,特斯拉在美国生产的汽车,整体成本可能要高出百分之十以上。

具体到每一辆车,比如一辆在美国生产的Model Y,可能就要因为使用了中国零件而多付出八千到一万二千美元的关税。

对于那款外形很特别的电动皮卡Cybertruck,这个数字可能更高。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这都不是一笔小数目。

所以,从商业角度看,特斯拉想方设法地去避开这笔额外的成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特斯拉遭禁令,两年须清零中国零件,成本飙升42%供应商承压-有驾

除了钱的因素,还有一个原因是对供应链安全的担忧。

做制造业最怕的就是生产线因为缺少某个零件而停工。

去年,因为一些国际间的摩擦,导致一家重要的汽车芯片供应商供货出现了问题。

这件事给特斯拉敲响了警钟。

它意识到,如果把所有的零部件供应都过度依赖某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旦这个地方出现任何风吹草动,比如政策变化、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自己的全球生产体系就可能面临瘫痪的风险。

所以,为了让自己的生产更稳定,它开始考虑在全球范围内分散供应商,搞“多元化”布局,比如把一部分订单转移到东南亚或者墨西哥这些地方,这样就不会因为一个地方出问题而被卡住脖子。

当然,还有一个更深层次,也更复杂的原因,那就是政治环境的压力。

马斯克不仅仅是特斯拉的老板,他旗下还有一家非常有名的航天公司SpaceX。

这家公司和美国政府、军方的合作非常紧密,承担着很多重要的航天发射任务。

在当前美国整体的政治氛围下,政府对于关键产业链的“本土化”和“去风险化”要求越来越高。

如果特斯拉不积极响应这种号召,主动调整它的供应链布局,那么马斯克旗下的其他业务,尤其是在航天、军工这些敏感领域的业务,就可能会受到影响,比如拿不到政府的新订单,或者一些新技术的审批会遇到阻碍。

所以,很多人分析认为,特斯拉这次调整供应链,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为了企业长远发展而做出的政治姿态,可以说是用商业上的一些利益,去换取一个更安稳的经营环境。

不过,话说回来,想法是好的,但现实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

想要彻底摆脱中国供应链,对于特斯拉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什么这么说呢?

特斯拉遭禁令,两年须清零中国零件,成本飙升42%供应商承压-有驾

因为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全球范围内都无人能及的、完整且高效的汽车零部件产业生态。

这个优势不是短期内花钱就能在其他地方复制出来的。

我们拿最关键的动力电池来举例。

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心脏,成本占了整辆车的三分之一以上。

目前,特斯拉美国工厂所使用的锂电池,有将近四成需要依靠中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公司来供应。

特别是在磷酸铁锂电池这个领域,中国企业占据了全球超过九成的产能。

这种电池因为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被广泛用在标准续航版的车型上。

如果特斯拉完全不使用中国的电池,那么它在美国生产的汽车,光是电池这一项的成本就可能要暴涨百分之四十以上。

这个巨大的成本缺口,要怎么去弥补呢?

再比如,制造高性能电机所必需的一种关键材料,叫做稀土永磁体。

中国在稀土的开采和加工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全球市场上超过九成的稀土材料都来自中国。

没有了这种材料,高性能电机的生产就会成为大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像大型的一体化压铸件、各种精密的电子元器件等等,这些领域中国同样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技术积累。

就连美国自己的汽车供应商协会都坦言,想在全世界范围内找到一个能完全替代中国的位置,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特斯拉遭禁令,两年须清零中国零件,成本飙升42%供应商承压-有驾

所以,特斯拉的这个“去中国化”计划,更像是一场艰难的博弈。

它试图在政治压力和市场规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但这个平衡点非常难找。

根据一些行业分析师的测算,如果特斯拉真的把美国工厂所有来自中国的零部件都替换掉,那么每辆车的成本平均要增加一千到两千美元。

按照特斯拉美国工厂一年近百万辆的产能来计算,企业一年就要多支出超过十亿美元。

这笔钱,特斯拉不太可能自己全部消化掉,最终很大概率会通过提高汽车售价的方式,转嫁到美国消费者身上。

也就是说,为了这个供应链调整计划,最终买单的可能是普通的美国老百姓。

面对特斯拉的这个举动,我们中国的供应商企业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状态。

对于一些规模较小,并且业务高度依赖特斯拉美国订单的企业来说,短期内肯定会面临很大的冲击,订单减少,工厂的产能可能会闲置。

但对于那些有远见、实力雄厚的行业龙头企业来说,它们早就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

比如,像旭升集团、拓普集团这些公司,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在墨西哥投资建厂。

它们采取的是一种“中国技术+墨西哥生产”的模式,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可以被认定为“北美制造”,既能继续为特斯拉供货,又能合法地规避掉高额的关税,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而像宁德时代、福耀玻璃这样的全球化大公司,它们的客户遍布世界各地,特斯拉美国的订单只占其总收入的一小部分,所以这个变动对它们整体的经营影响并不大。

这件事也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今天的全球汽车产业链已经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网络。

中国凭借着快速的研发响应、稳定的生产能力、完善的产业配套以及巨大的成本优势,已经成为了这个网络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枢纽。

任何想要强行切断这种联系的做法,都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特斯拉的这场供应链调整,短期内可能会让它在政治上获得一些安全感,但从长远来看,它将不得不面对成本持续高企、产能供应不稳定、产品质量可能波动等多重挑战。

这种做法究竟是明智的避险,还是得不偿失的冒险,市场和时间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