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腰斩 潘建新背水一战 思域8.99万求生
昔日本田思域加价排队。
如今直接降价4万。
入门版跌破9万。
东风本田的潘建新说:退无可退。
这不是促销。
这是求生。
*
📉 一、暴跌的销量与残酷的现实
2025年1月。
东风本田销量仅19971辆。
同比暴跌69.3%。
甚至高达80%。
这不是偶然。
是连续第四年下滑。
2020年,东风本田年销超85万辆。
2024年,仅剩42.8万辆。
不足巅峰期一半。
曾经的支柱车型全面溃败。
CR-V、思域、XR-V……光环尽失。
飞度更惨。
2025年7月只卖了75辆。
彻底边缘。
潘建新在内部会议上直言:
“身处生死局,退无可退。”
台下无人说话。
⚙️ 二、挣扎与自救:降价真是解药?
怎么办?
降价!
狠心降!
思域一度降价5.6万。
其中3万多是国家购置税减免的政策红利。
入门裸车价压到8万内。
CR-V门槛拉低至13.79万。
新能源车型如灵悉L也降至9.48万起。
有效吗?
短期有。
思域降价后单月销量一度冲上26294辆。
从2024年8月起,销量曾连续五个月增长。
但这是用利润换销量。
用品牌溢价换市场空间。
长期呢?
饮鸩止渴。
🔋 三、深层困局:转型迟缓与战略迷失
降价救不了根本。
病因是转型太慢。
当比亚迪、吉利等自主品牌用新能源车快速抢占市场。
东风本田的电动化步伐显得迟缓。
2023年推出的纯电车型e:NS1与猎光e:NS2。
市场表现不尽人意。
e:NS1被指续航平平、智能化不足、定价偏高。
猎光e:NS2被指外观缺乏吸引力、配置和动力表现一般、市场定位模糊。
东风本田在售14款车型中新能源仅占5款。
且市场存在感较低。
其计划到2025年使电动化车型占比超50%。
但现状与目标相距甚远。
曾经“买发动机送车”的技术光环。
在电动化、智能化时代难以吸引消费者。
保守的设计风格和燃油车标签。
难以吸引追求科技感与个性化的年轻消费群体。
甚至质量口碑也下滑。
2025年初,东风本田因转向机缺陷召回超85万辆车型。
涉及HR-V、思域、CR-V等主力产品。
动摇消费者对“本田品质”的信任。
🔮 四、未来之路:破局关键在何处?
潘建新强调“电动化探索不会改变”。
渡边丈洋规划“2030年前推出10款以上新能源车型”。
但光说不练不行。
需要彻底变革。
其一,彻底本土化。
大众入股小鹏。
丰田在上海独资工厂整合供应链。
借鉴中国企业的电动化、智能化技术。
或与自主品牌深度合作。
可能是捷径。
其二,重塑品牌价值。
如长安福特通过文化共鸣(如融合《山海经》、《西游记》元素)、技术实力和安全承诺构建价值体系。
东风本田需找到自身差异化优势。
将用户关系从交易升级为价值共生。
其三,供应链融合。
借助中国在电池、电机、电控及智能驾驶领域的成熟供应链。
实现成本控制与响应速度的双重优化。
同时发挥自身在安全、品质方面的技术沉淀。
其四,果断转身。
加快产品迭代。
新能源时代车型换代周期已缩短至2-3年。
需跟上节奏。
摒弃“技术引进+品牌溢价”的旧逻辑。
💎 五、结语:留给东风本田的时间不多了
思域降到8万多。
是无奈,也是现实。
潘建新说没退路了。
是的。
“以价换量” 或能暂时止血。
但无法根治痼疾。
东风本田的困境。
是传统合资模式与中国市场新规则碰撞的必然结果。
三年窗口期?
或许更短。
若能把握技术底蕴与转型决心的博弈机遇。
或有机会。
否则。
不止是销量滑坡。
可能是整个合资模式在中国市场的终章。
这场战役。
已非转型之战。
而是生死存亡之战。
*
你看好思域和东风本田的未来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