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那几天,我朋友老张发信息给我:你看比亚迪这销量,6天卖了24万台,牛不牛?我那会还在琢磨,是不是数字玩笑,毕竟24万台放眼整个行业也真是太猛了点。可翻了几篇报道,基本上都给出了类似数字,看来不是单纯吹嘘。
说实话,这销量背后到底有多少是真实落地的车,能上牌的,还真不好说。比亚迪6天24万台,听起来像场大阅兵,但据我从4S店那边打听,近期确实有不少车主反馈,提车后排队上牌时间特别长,甚至有时只能拖到节后。这让我不得不怀疑,这些销量数据里,是不是还包括了部分库存车,或者是尚未交付的订单?销售嘴上说火爆,实操环节也许没那么顺畅。
顺便说一句,我刚才翻了下前段时间的相册,里面记得拍了下一个4S店的提车现场,挺热闹,人群里一位买了比亚迪汉的朋友跟我感慨:我们交了全款,最后拿到钥匙,手续还没办完,真是折腾。这细节说明问题,销量数字之外,还有很多后节没跟上,车企的调度压力真是实打实的。
说到最没存在感的小狐狸,听销量5千台的数字时,我就问老张:这小狐狸到底是啥情况?毕竟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8天只卖5千台,真是尴尬得不行。朋友电话里说:看宣传声音挺大,没想到真实销量这么尴尬。我猜想,可能供应链压力又来捣乱了,毕竟整车交付链条复杂,小品牌更吃亏,零部件一打折扣就会影响整个交付周期。
其实这种现象很正常——车企发布的销量数字,很多时候是订单量,不是实际落地运转的车。就像餐厅说卖了几百份大餐,但顾客进店就餐的确切人数少得多。汽车供应链就是这种厨房和餐厅的关系,一旦材料供应卡脖子,盘子端的速度也肯定受影响。
话说回来,哪吒、小狐狸这类新势力小品牌,宣传力度强,数据发得多,但背后的研发和供应保障,一般没那么强大,像老张干车销售的朋友最近吐槽:他们备货没比头部车企那么充裕,甚至有时候拿不到自己想要的芯片。
我之前说比亚迪销量猛得有点飘,事实上,头部车企背后真有实力。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和自建电池生产线,给它供应链稳定带来巨大优势,其他品牌只能靠外购,更容易被卡脖子。就这点,别家纯粹没法比。供应链就好比篮球队,有稳定核心才能打出好成绩,而那些没主力的球队,比赛打得再卖力也难赢。
比亚迪热销背后,我也注意到加价提车问题。虽然官方数据火爆,但朋友圈里有人抱怨:我说你这车价不就是涨了2万3万吗?买车真不简单。这一点让我想到蔚来,也就是说明码加价2.88万,基本形成业界天花板。自主品牌里,这简直就是见证了市场供需关系的新极限。不过这是供需不平衡的直接体现,也从侧面说明新势力和传统车企之间的不同策略。
而且,果真能每天卖出这么多车,销售和售后服务压力山大,懂车的人都清楚,交付不顺畅反过来又影响用户体验,坏了口碑。虽然比亚迪的燃料电池和混动车型表现亮眼,但是,这些车能不能真正按照客户急需上牌上路呢?我听我朋友在一线4S店,说品牌可以涨价没错,但客户能不能开上车,才是关键。
我自己也犯了个错,之前一度以为新能源车供货充足,销量就是销量,可实际上供应链卡点、物流运输、上牌政策都能成瓶颈,完全不能简单划等号。对比同价位市场,蔚来X和比亚迪汉,无论是细节做工还是后期服务,体验真的差挺多。这让我庆幸,理解供应链和研发过程的复杂度不是白学的。
那小狐狸这搞快了的节奏,也让我想起了一段挺逗的对话。朋友在新能源论坛转发别人说:这车卖得少,估计是厂家自己也没把握产能,宣传多点,也好安慰自己吧。我说,是啊,倒像前阵子救火,一边烧一边喊‘快快快,抢订单’。
(这段先按下不表)销量大数字背后的真实情况,和我们普通消费者、甚至是从业者想象的,往往有偏差。销量到底能不能变成用户的牌照和保险?这是现阶段新能源车市的一个硬核问题。
临时算了下,假设一辆比亚迪汉的综合成本(购车+保险+上牌平均)在20万左右,6天内24万台,按理说就是4800亿的市场流通量,但实际投入运营的车辆数量,肯定没有这么多。差距到底有多大,是我没摸清的盲区,也是我下次想具体研究的点。
你们觉得,这些头部品牌的超强销量,是不是更多受益于强大的供应链和品牌信任?中小品牌销量低,是不是更多是上游供应链、不确定政策和渠道支持薄弱的综合结果?不知你们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