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打开一辆新车的后备箱时,是不是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些砰砰作响的备胎,变得越来越少见了?尤其是新买的电动车大多都已经看不见备胎的影子。它们的地位似乎从“标配”退到了“选配”,甚至直接“被消失”了。这到底是为厂家抠门吗?还是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
先别着急下,真的要说清楚这事儿,可能没那么简单。其实仔细这年头,很多人开了几年车,也未必自己换过备胎。换胎这种活儿,倒是更像“老一辈司机”的记忆。爷爷辈的老砖厂师傅,那可是轮胎一气儿换两沓都不皱眉的主儿。到了今天,开车在城里的你我他,轮胎真出了啥问题,一般也是发动手机App,救援、维修一条龙搞定。你说这是为
一个关键原因当然是我们如今的用车环境变好了。调查数据显示,在城市道路上,车主一年到头用到备胎的概率还不到百分之十。偶尔碰上车胎扎钉子,多数情况下也就是慢性放气,根本不会让你跑不了车。你说真有那么几次?碰巧炸胎,要自己换备胎?不好意思,大部分人还真不一定使得明白该咋整。千斤顶顶哪儿?螺丝朝哪边拧?不光年轻人懵,大老爷们估计都记不住。车子胎压报警了,多数人选择的不是去捣鼓后备箱,而是直接乖乖开去最近的修车铺,师傅手底下三五分钟就补了轮胎。这效率和专业度,比咱摊着四肢在马路牙子上“研究地学”的模样,不知道要好出多少倍。
我知道你有顾虑,心想:再怎么说,备胎好歹也是个“备用方案”没有这救命稻草,万一遇到紧急状况可咋办?再听我唠叨几句。传统车上为啥配备胎?无非是怕你在没看清楚的地方,把胎怼坏、或者砸破,得现场自救。但现在既然服务网点覆盖越来越方便,换胎的必要性也不断降低,自然客户需求在变,厂家也开始动起了“歪脑筋”。
厂家不傻,他们当然不是一上来就省这成本,而是会算帐。一份小备胎,配上工具包,生产成本可能不会超过千八百块一套,可你放大到生产量,那可就是动辄一个亿级别的缩减空间了!这省出来的钱如果花在更酷的液晶屏上,或者整套驾驶员辅助设施,不是更香。这种账,厂家没那么多情怀,算得比谁都清。
那么电动车呢?它们更“不讲究”,直接来个全线砍掉备胎。为道理其实更好理解,两个原因:一是电动车重点在“轻”,增加个几公斤,续航有可能立马掉到下一档。二是电动车底部结构跟油车差别太大,那底盘压根没地方塞备胎,总不能让它从窗户上挂着吧?
所以现在几乎每辆电动车都会给你配个补胎液、小型充气泵,实在不行就叫救援呗。至于看似“不安逸”的没有备胎的用车体验,这其实是让用车变方便、变主动的一种进步。这些年里,我们懒得点外卖,不开车找车,不出门购物,是什么给了我们底气?不就是因为服务都到家了吗?人家都把便利给到你身边了,你还非得坚持旧时代那套“赶车,有备胎才有安全感”的逻辑,那就有点“执拗”了。
但,也并不是任何事情都能被变化淘汰。喜欢走野路子的自驾爱好者们,他们用车的环境完全是另一回事。车胎卷了,动动手就能接着开,不用等救援。对于他们来说,全尺寸的一条真的扎扎实实有救命的意义。所以尽管备胎在普通车主的眼中成了“将死之物”,但在特殊用途里,它依旧是无法轻易抛弃的存在。
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会飞的汽车吗?那个被称为“未来”的时代在某种意义上,说不定真的早早开始了。那些似乎“落伍”的东西,终会慢慢退场。就像备胎消失这事,其实和燃油车让位于新能源,用科技降低所在世界的复杂性,是一种趋势,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对于未来的回应。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