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今年的慕尼黑车展,主办方很心酸。表面上叫“汽车工业奥运会”,实际细看展馆地图,像是某个大学篮球联盟突然来了好几十位CBA职业球员——中国品牌挤满大厅,把往日的欧洲巨头们挤到了边上,还隐约能闻到一丝“狼队围城”的气息。
站在展台,宝马的iX3或者奔驰的GLC EV,长得规矩,参数和设计都体面——甚至还能默默打出“我们是豪门”的小算盘。可我端详着它们,脑子里却莫名浮现一些诡异联想。比如,你正期待一场浓烈的欧洲中世纪炼金术实验,结果给你端上来两杯白开水——没毒,但也没有魔法。
有时候,问题出在细节里。宝马展台的讲解员皱着眉头说:“我们现在全新‘New Class’,像1960年代那个扭转命运的‘Neu Klasse’,再来一次。”好吧,那我们就翻翻旧账。那年头宝马濒临破产积习难改,靠着大胆尝试新技术和风格,打破了呆板,造出了后来家喻户晓的3系和5系,把驾驶乐趣写进品牌基因。命运的转机靠的是切实创新,不是口号。
而如今的新iX3,“创新”基本靠供应商。你关注平台、充电功率,百千瓦、几百伏,数据都不难看,但都不出圈。唯独动能回收系统号称能飙到1.2G的制动效果,硬核倒是硬核,对电池和散热是大考,但“踩一下ABS就启动”的概念有点像是把奥运会马拉松变成了小区健身环游。剩下的智能体验,还是自家没有,得靠Momenta、阿里巴巴这些外援。德国汽车的自信,似乎正从核心技术变成了‘谁供应得多’就靠谁。
奔驰情况也差不太多:同样的快充、同样的电池、稍多些高阶配置(比如空气悬架、后轮转向,顺便再“打包”一个像样前备箱),但智能化还得“借用”国内外伙伴的脑子。看着全球巨头沦为技术承包商,有点像是米其林三星主厨开始用调料包做菜。你还是吃得饱,但说不上过瘾。
传统的底色也在慢慢消失。宝马的“运动”——几乎成了被调侃的对象。就像一位昔日健身达人,突然胖了20斤,开始反复强调自己“骨子里还是爱运动的”。你摸摸M3的方向盘,原来的丝滑正圆型改成了扁平底,运动不是更顺手,反而像拎切菜板。至于奔驰,昔日绅士的气度不见了,C63变成2.0T四缸,豪华内饰热衷各种皮革玻璃混搭,座舱像冷饮店里拼命堆砌的花式甜品,吃起来凉到牙齿还黏手。
换技术、丢传统,两头都不讨好,德国巨头们的策略让我想起“临时抱佛脚”这句老话。过去他们抢着定义行业标准,能把“德系血统、机械信仰”卖成信仰红利。现在,智能化才是新制高点,他们却越来越像代工厂,出整车但交出灵魂。要知道,一台智能车从设计到布线、感知规划,全是围绕AI做文章。谁掌握算法和系统谁才是主导。技术不在自己手里,本质上就是“别人想怎么玩,你只能陪着笑”。
德国人其实挺喜欢“历史轮回”的梗。曾经20年前,咱们国产自主品牌被毙于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门槛。锁死核心你就玩不转,做再多配置、空间再牛,都只能是“油包纸”、“下水道”。今天,轮到德系车在智能化赛道上变成“被牵着走的人”。讽刺的是,他们并没有什么“灵魂反扑”的剧本——还真就可能成为未来中国造车新秀的高级代工厂。
当然,不只是奔驰宝马。整个德国、从大众到奥迪,从法兰克福到慕尼黑,原本的灯塔工业光环,如今也有点像电压过低的探照灯。6年前我还挤在大众ID.3的展台下感慨德国的技术底子深不可测,如今,只能感慨“灯塔”怎么熄灭得这么快。要说原因,背后很复杂。美国政策、俄乌战事、经济迟缓、领袖战略乏力,德国摆了那么多年“工业4.0”,最后做成了大家都能上404的网页。
说了那么多,咱们国内品牌反倒在智能化、数字化上的极速进步让人有点发愣:用一台不到10万欧的新电动交通工具,把欧洲人引以为傲的纽北圈速记录推翻,还打包给你未来三千匹马力的性能怪兽。油包纸的老神话要破,十几万公里里程、几十万数据反馈,“中国制造”也许将写下另一段传奇。
这里面有技术进步的骄傲,也有些旁观者的冷峻。毕竟干了这么多年刑侦,我见过太多“灯塔”突然变成“灭灯”,道理和感受一样:谁握着核心技术,谁就是新的‘灯塔’。德国人的务实和精细,也许还会带来反扑和重塑,也可能就此成为大厂工头。
所以,你说今后中国车企进军欧洲,对德国制造是“降维打击”还是“产业洗牌”?智能化车的标准由谁来定义,汽车的灵魂还归属于谁?也许,几年之后,慕尼黑车展的这面旗帜,还会插在不同的高处。你觉得,下一个“灯塔”会属于谁?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