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技术负责人袁婷婷:激光雷达远距优势存疑

小鹏技术负责人袁婷婷:激光雷达远距优势存疑

小鹏技术负责人袁婷婷:激光雷达远距优势存疑-有驾

汽车行业正经历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之争。小鹏汽车自动驾驶负责人袁婷婷近期公开质疑激光雷达的实际效能,称其远距离探测能力被过度神话。这番言论在业内激起千层浪,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动驾驶感知系统的技术选择。

袁婷婷用专业视角拆解激光雷达的技术瓶颈。主动传感原理导致能量随距离骤减,192线激光雷达在200米外的点云密度仅相当于摄像头画面千分之一。对于高速场景中识别塑料袋与电动车的生死判断,这种数据差异具有决定性意义。毫米波雷达在雨雾天气的表现印证了波长与穿透力的正相关定律,激光波长过短的特性使其在恶劣环境中形同虚设。

帧率差异直接影响系统响应速度。主流激光雷达每秒10帧的刷新率,不足摄像头25帧标准的一半。当车辆以120公里时速飞驰时,这种延时意味着潜在风险识别窗口缩短40%。多径效应带来的信号干扰更如同隐形杀手,反射信号叠加造成的数据失真可能引发灾难性误判。

行业技术路线正在分化。特斯拉坚持纯视觉方案的同时,国内头部企业也在调整传感器配置策略。某新势力品牌最新车型将激光雷达数量从3颗减至1颗,转而强化800万像素摄像头的布局。这种转变背后是数据采集成本的权衡,单个激光雷达模块价格仍维持在摄像头系统的50倍以上。

小鹏技术负责人袁婷婷:激光雷达远距优势存疑-有驾

技术革新总是在争论中找到方向。袁婷婷的论断并非否定激光雷达的价值,而是强调感知系统的平衡之道。当摄像头分辨率突破2000万像素门槛,配合毫米波雷达的全天候特性,或许能催生更优的解决方案。正如汽车电子工程师王明理所言:“没有完美的传感器,只有适配场景的感知组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