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说“中国车企淘汰赛将持续5年,最终存活5家左右”的判断引发了行业广泛讨论(源于2025年8月26日《罗永浩的十字路口》访谈)。
当前头部车企已形成“马太效应”。比亚迪2025上半年销量214.6万辆,同比增长33%,吉利销量141万辆,同比增长47%。新势力中零跑以22.17万辆成为销冠,但年销百万辆正成为新生存基线。缺乏规模的车企将因成本劣势(研发、供应链、营销)被挤出市场。
技术迭代加速行业洗牌,诸如增程技术(如小鹏鲲鹏体系)、800V高压平台普及加剧技术壁垒。 现在的车企越来越智能化。华为智驾生态、小鹏XNGP等系统推动L3级竞争,研发投入不足的车企面临代差风险。
华为“鸿蒙智行”、小米汽车依托手机生态构建用户闭环,传统车企需快速转型应对。
多数新势力仍深陷亏损理想单车均价从2022年33.1万元降至2024年26.87万元,小鹏因低价车型MONA M03占比41.6%拉低毛利。蔚来换电模式资产负担沉重,需持续融资续命。
比亚迪/吉利/华为/小米被超70%行业分析列为“安全区”企业; 、理想因盈利能力和细分市场统治力受认可; 小鹏技术授权(如大众合作)提供现金流缓冲。
只剩下5家的言论是否过于激进?
部分观点认为中国市场容量可支撑8-10家 二线品牌(零跑、哪吒)凭借低价市场仍有生存空间; 外资车企(特斯拉、大众)在中国份额收缩但仍具品牌溢价。
何小鹏强调“无企业已稳拿船票”,印证于三大变数固态电池商用可能颠覆现有格局; 地方保护或延缓部分车企淘汰(如北汽、东风); 跨界收购(如小米合并小鹏)可能重构阵营。
国内卷价格战背景下,海外市场成新增长极比亚迪2025年海外销量占比目标30%,吉利借沃尔沃渠道扩张欧洲; 小鹏直营出海模式风险高(上半年海外销量仅占9.5%),需警惕复制高合困境。
若淘汰赛按当前节奏推进,最终胜出者需同时具备三种能力规模化成本控制(如比亚迪垂直整合)、 技术代差优势(如华为智驾/小鹏800V)、 用户生态粘性(如理想产品定义/小米粉丝经济)。
何小鹏的预言更像一记警钟未来五年,中国车企将从“烧钱换份额”转向“效率定生死”。最终留下的不仅是赢家,更是全球汽车工业新规则的制定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