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式门把手谢幕 安全法规终结汽车设计争议
工信部一纸新规
终结了汽车行业的隐藏式门把手之争
全隐藏设计
正式进入倒计时
## 新规出台:安全至上
2025年9月24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
发布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这份文件
明确规定
每个车门外把手必须配置机械释放功能
并要求手部操作空间不小于60mm×20mm×25mm
这意味着
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
将被彻底禁止
征求意见截止到2025年11月22日
新标准预计2027年1月1日正式实施
对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
有7个月过渡期
已获得批准的车型
则有19个月缓冲期
## 隐患频出:美观代价
隐藏式门把手
曾象征科技与时尚
却暗藏安全隐患
寒冷环境中
机械结构易结冰
车主需浇热水
用吹风机吹
或扳手敲打
才能打开车门
发生碰撞时
更致命
车辆断电或电子系统故障后
门把手可能无法弹出
困住车内人员
延误救援
中保研2024年碰撞测试显示
纯电控隐藏式门把手车型
侧面碰撞后车门成功弹出概率仅67%
远低于传统机械门把手的98%
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数据
2024年因车门把手故障导致的交通事故
同比增长47%
其中隐藏式门把手占比高达82%
2019年
美国麻醉师Omar Awan
驾车发生碰撞后
因门把手无法弹出被困车内
最终葬身火海
成为全球首例相关身亡案例
## 车企应对:积极调整
面对新规
车企纷纷响应
特斯拉设计总监已表示
正在重新设计车门把手系统
让乘客在紧急情况下
更直观操作车门
零跑汽车回应
会严格遵循相关部门规定
适配门把手配置
长安汽车表示
参与了法规制定过程
将按法规要求做好实施准备
吉利汽车称
作为车企牵头单位
开展了相关标准研究制定工作
已积累不同技术方案
满足所有法规要求
部分品牌的新车
已改用半隐藏式或传统外露式门把手
问界全新M7、M8
极氪9X
吉利银河M9
都在此列
## 设计反思:形式服从功能
隐藏式门把手的流行
最初为了美观和降低风阻
车企宣传中
能降低0.03Cd风阻
提升5-10公里续航
但消费者并不买账
车主张小姐直言:
“节省的电费够买杯奶茶不?
还不如表显续航给我标准点”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
曾公开批评:
“隐藏式门把手重量大、密封性差、碰撞缺电打不开
唯一作用就是减少风阻
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除了安全隐患
隐藏式门把手还存在
难以上手
容易故障
维修成本高等问题
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
2024年
关于隐藏式门把手夹伤儿童手指的投诉数量
增加了132%
维修人员介绍
隐藏式门把手故障
通常需拆下车门内饰板
更换整个门把手总成
甚至更换车门线束
配件价格高达上千元
## 未来展望:安全第一
新国标征求意见稿明确表示:
“本文件针对汽车车外门把手的事故后功能、布置位置及手部操作空间
新增了相关要求
从而提升救援的便利性”
汽车行业分析师刘昊指出
好的设计要方便用户而非带来更多麻烦
任何设计都要以安全为底线
需要注意的是
新国标不能完全解决碰撞后车门打不开的问题
如果是车辆变形导致的物理性卡死
就与门把手无关
## 告别是为了更好前行
隐藏式门把手的退场
标志着汽车行业从追求炫酷科技
回归安全本源
工信部新规
不仅针对车门外把手
也对车门内把手提出新要求
每个车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
应易于车内乘员识别
除直柄式与环式之外的机械式车门内把手
以及电动式车门内把手
应配置符合要求的提示标志
能够清晰表明位置
并确保夜间等阴暗情况下清晰可见
这些规定
都体现了一个核心原则:
安全至上
汽车设计的美观性固然重要
但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隐藏式门把手的谢幕
不是创新的终点
而是更安全、更人性化设计的起点
未来的汽车设计
必将找到美学与安全的最佳平衡点
让我们期待
更多既美观又安全的设计问世
行车安全
重于泰山
任何一个细节
都关乎生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