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值班室灯光依旧惨白,人影斑驳。我刚刚结束一场长达五小时的技术研讨,却脑海里始终挥之不去一个问题:假如让证据本身说话,一辆6.98万元起、搭载高阶智能驾驶的家用轿车,会是下一个“案发现场”吗?
你以为买台车就只是“下手”?如果把智能驾驶系统、续航里程、车载配置这些细节,拆成现场证据、技术链条和动机源头,或许更像是一起精密布局的“技术渗透事件”。而这次,比亚迪第二代秦PLUS用6.98万元的起售价,硬生生把“高阶智驾”丢进了大众消费的池塘,还搞出了个听起来像科幻片主角的名号——“天神之眼”,谐音梗已在厂商脑补部全面开花。从旁观者视角嘛,这就好像,一直稳居顶层玩家圈的黑科技,突然去“菜市场”批发卖起了白菜价。
还是先理清案情。9月25日,比亚迪第二代秦PLUS上市,最低配插混车型限时价竟然只有6.98万。也就是说,只用过去一部中端智能手机的价格区间,就能把过去20万级才能碰到的“天神之眼C-高阶智驾三目版”抱回家。你要说它不是一次技术“暴力平权”,恐怕连捡证据的小白都要跳出来反驳一句。
继续深挖细节证据链。这套智驾系统,用29个传感器织成智慧大网,小区车库的死角、假日高速的拥堵——理论上都能轻松拿下。五毫米波雷达、十二摄像头,再配以一堆超声波和软件算法,三眼“天神”有点小电饭锅的既视感——该智能、该硬核,样样不缺。实际体验,据说高速上已经能做到大部分自动跟车、辅助变道,停车场那手机遥控进出,看着像是开发者大会上的工程师自娱自乐。对不起,我这职业病犯了,总想问:这么低价的自动驾驶,如果真出了事故,责任能划归给谁?算法,硬件,用户决策,“技术下沉”的另一面,其实也有不少维修记录要翻翻。
再看动力和续航这条“技术案底”。DM-i车型用第五代DM技术,最高纯电续航能达到128公里(官方CLTC),综合续航按实测甚至能冲上2000公里——这数字要是掉进我的侦查日志里,绝对会被标红。低油耗版本最低“NEDC亏电2.69L/百公里”,也就是喝水的功夫就能绕城跑一圈,比我夜班路上的咖啡损耗还低。EV版续航420到510公里,半小时快充把电量从30%灌到80%,大概率能让你头一天因为“电量焦虑”失眠,第二天起床发现其实还挺靠谱。
说到这里,技侦部门里那句老话又要冒出来了:不怕比别人牛,只怕比别人更牛还更便宜。这价格用来做市场对比,不是和传统燃油车贴身肉搏,就是拿同级竞品当垫脚石。至于EV进取版大刀阔斧地换上麦弗逊+多连杆独立悬架,舒适性提升——这些算是“流程优化”,其实更像是厂家悄悄加了一份“精神赡养费”,让买家心理舒坦点。
当然,汽车圈的江湖规矩就是:真香定律之下,总有新的案发点。比亚迪这次,目的很清楚:不是炫技,而是砸掉智能驾驶的“票价门槛”,直接推动家用车走进平民智能化阶段。表面上技术为王,背后其实是“接地气”的攻防战,谁能把过去高不可攀的黑科技推到路人的手边,谁就能在下一波份额战役里安营扎寨。
问题是,这种“智能平权”,“价格空降”是不是绝对的好事?老实说,技术真下沉,确实人人受益;高阶智驾不再只是有钱人的专属,家用轿车的智能里程碑也算立起来了。可你真问我,智能驾驶系统如果普及到八九万买车人的日常路上——是不是意味着,算法也要时时刻刻准备面对最野性的人类操作习惯?其实我更关心的是,技术下放的同时,大家对风险、责任和安全的认知,能不能一并同步“降价”?或者说,万一真遇到极端场景,是不是又该轮到人性与算法推责任的“甩锅大游行”?
当然,作为一个长期与证据和人性搏斗的旁观者,我没打算煽情吹爆。便宜归便宜,智驾归智驾,每次推出新玩意我都得提醒自己,真正的考验不在新闻发布会的五彩灯光里,而是在千百条看不见的小区盲道、非典型工况下的混乱马路。动用“天神之眼”,不如动用点慎重之心。
这行做久了,对新技术免疫力会越来越强。价格战、智驾战、电池战,十年前看个胎压监测都叫高配,现在一不小心上高速都快被“入门豪华”包围。没办法,技术进步总比我的头发掉得快。
最后,如果你也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入手一台近7万起的“智能家轿”?不妨多问自己一句——你买的是价格、配置、还是一种对智能生活的信仰?当所有人都能用上“天神之眼”,会不会有一天,你希望它偶尔也能看清楚人性的盲区?
毕竟,证据不会说谎,但人和技术,永远在进化的途中。你觉得,技术“平权”带来的,真的只是便利吗?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