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罚单打脸!别把售后当割韭菜,学丰田的格局才能赢!

一张纸,从南半球的澳洲慢悠悠地飘过来,没承想,落到咱国内几家新能源车企头上,竟有了千钧之重。

这不是情书,是传票。

这一下,比在北京车展上发布一台鸥翼门超跑还吸睛。

大家伙儿这才猛然惊醒,原来咱们引以为傲的“出海大捷”,底下还埋着这么大一颗雷。

这颗雷的名字,叫“维修权”。

我脑子里嗡的一下,瞬间穿越了。

二十年前,越南,胡志明市,满大街跑的都是力帆、宗申。

那会儿的中国摩托,跟现在的电动车一样,主打一个“性价比”,跟推土机似的就把本田、雅马哈给碾过去了。

我一哥们儿当年就在越南倒腾摩托,他说,那钱挣得,跟捡的一样。

可好景不长,一年后,街上的中国摩托肉眼可见地少了,最后几乎绝迹。

为啥?

澳洲罚单打脸!别把售后当割韭菜,学丰田的格局才能赢!-有驾

车坏了没地儿修啊!

一个简单的化油器,跑遍全城都找不到配件。

车主们能咋办?

只能当废铁卖了呗。

而日本人呢,压根没走远,就在街角默默开起了维修店,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市场又回到了他们手里。

这剧本,熟不熟?

简直就是Ctrl+C,Ctrl+V。

今天,我们把烧油的铁疙瘩换成了带电的四个轮子,把东南亚的红土地换成了澳洲的沥青路,可咱们某些车企的脑回路,好像还停在上个世纪。

一位在澳洲的华人工程师,网名叫Eclipse,他的国产电动皮卡光荣“趴窝”,离他最近的官方维修点在一百公里开外,换个零件得等上一个月。

他那句话说得是真诛心:“真不希望中国品牌,在澳洲重演越南摩托车的故事。”

你说气不气人?

这套“卖车是亲爹,修车是后爹”的玩法,在国内咱们都快被驯化了。

澳洲罚单打脸!别把售后当割韭菜,学丰田的格局才能赢!-有驾

买车时销售把你当爷供着,车开出门,嘿,攻守之势异也。

电池衰减了?

对不住,咱这儿不支持单换电芯,您得整个电池包换掉,承惠,也就小十万吧。

车机黑屏了?

哎哟,这可是“核心科技”,外头那些野路子可动不了,您呐,还是得回咱们4S店,至于排到啥时候,那得看缘分。

这套逻辑,本质上就是把售后服务变成了二次收割。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不是没发过数据,新能源4S店,54%的毛利都来自于售后服务,这利润率,比卖新车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所以你明白了吧?

那台车,不过是张门票,真正的“付费项目”还在后头呢。

你以为你买的是交通工具,其实是办了张终身制的“维修会员卡”。

可这套玩法,出了国门就不好使了。

澳洲罚单打脸!别把售后当割韭菜,学丰田的格局才能赢!-有驾

人家澳洲有法律,叫MVIS,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你车企卖车,就必须把维修资料和诊断软件共享给所有修理厂,不能搞垄断。

你看看丰田,一台陆地巡洋舰能在澳洲的荒漠里跑三十年,靠的是啥?

不就是随便一个土著大叔开的修理铺,都能把它给拆了又装上吗?

这叫生态。

咱们呢?

还抱着那点“祖传秘方”当宝贝,把维修手册加密得比五角大楼还严实。

最搞笑的就是拿“安全”当挡箭牌。

一说开放维修数据,车企就跳出来,“哎呀,电池多危险啊,高压电啊,为了您的生命安全,千万不能让外面的人乱动!”

这话听着,怎么那么像十年前手机厂商不让你自己换电池的调调?

一个广东的修车老师傅一针见血:“油车徒弟没个五年出不了师,电车这玩意儿,培训俩月就敢大修。”

明明技术门-槛在降低,维修费用却在指数级暴涨,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当大家都是傻子吗?

“龙哥修特斯拉”那事儿,简直就是现实版的《我不是药神》。

澳洲罚单打脸!别把售后当割韭菜,学丰田的格局才能赢!-有驾

人家一个汽修网红,就因为技术好,能搞定官方都头疼的毛病,结果呢?

被好几家车企联手告上了法庭,罪名是“窃取商业机密”。

这事儿就离谱,我买个电脑,坏了还不能找朋友重装个系统了?

从此以后,修车也成了高危行业。

所以,澳洲那张罚单,罚的不仅仅是钱,更是脸。

它在告诉全世界,想在全球市场上站稳脚跟,靠的不是低价和花里胡哨的配置,而是最基础的尊重——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尊重市场的公平法则。

国内那部2015年就出台的《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都快成“装饰性条款”了,这么多年,没见谁因为违反它而伤筋动骨。

别再跟我扯什么“特色”,消费者的钱包和耐心是有限的。

当修车的成本和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省下来的油钱,那新能源车所谓的“优势”还剩什么?

别让“修车比登天难”,成为压垮我们汽车工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澳洲罚单打脸!别把售后当割韭菜,学丰田的格局才能赢!-有驾

毕竟,大家买车是为了自由,不是为了给自己请个电动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