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7六小时小订13万台,华为品牌力显现,国产新能源迎新变

问界M7 6个小时小订13万台,这事放在谁身上能不让人激动?余承东激动发朋友圈有啥奇怪的?估计他激动的程度让旁边人都能听到他心跳声。很多人看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是:“真的假的?现在车还能这么好卖?”但转念一想,背后其实能反映出不少门道。咱今天不说花里胡哨的技术配置,也不光说哪个配置值不值,单纯就着这破13万台的“小订”,聊聊这背后藏着的思考,看看这车火到啥程度、为啥火、火的持久不持久,以及这“火”对谁的冲击最大。

首先13万台6小时,是不是夸张得有点非现实?这数字让人想起互联网早年的“新用户注册量”,一晚上几百万,有点虎扑上说“洛阳纸贵”的味道。有人要问了,订金才没几千块钱,取消也不难,这到底能有多少是真心买车的?但你细想,现在老百姓为啥要赶着下单?其实这事反映了一个社会性心理,那就是大家对华为的信任,甚至某种程度上的“盲信”,外加对国产智能新能源品牌的那股自豪劲。你说现在买车是买技术还是买情怀?可能一半一半。可能几年前你只认洋货,现在你开个问界就敢在街上招摇过市了,这背后的变化比6小时13万大单还让人玩味。

咱得问一句,这问界M7到底牛在哪里,为什么6小时能让13万人掏钱?是大家钱包突然鼓了,还是车真有啥过人之处?其实不难看,华为的品牌召唤力才是重头戏。过去手机火一把,现在华为搞汽车,说明大家对华为“能把死的捣活了”有足够的信心。说到底,大众对国产技术的认同感和安全感正在追上对洋品牌的好奇心,“我信任华为,所以我预定问界”,这逻辑非常中国人。

另外,产品确实有诚意。智能车机、辅助驾驶、内饰、空间,按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全家桶”升级,不管你是真懂车还是看个热闹都能找到槽点或者亮点。市场竞争那么卷,你只要能在几个关键点上做到让大家眼前一亮,立刻就能撬动不少订单。而且新M7不只迎合了新一代消费者的审美,技术配置也狠狠在线,该智能的智能,该舒适的舒适。以前选车是比油耗轮胎,现在是看大屏、语音助手、智驾水平。

可问题又来了,13万“小订”值不值钱? 这热度能持续多久?是来一波收割割韭菜,还是后续能真的一口气卖爆?毕竟开发布会、搞预热,全靠一张嘴很容易。真正的考验,在于能不能把这预定转成实际交付,而且售后体验不崩。过去几年,多少新能源汽车品牌摔跟头不是摔在“预订量”,而是摔在“交付量”和“返修率”上。钱大家都愿意交,可到时候等车、出幺蛾子,谁受得了?对問界来说,13万只是一张参考成绩单,真要交卷,还得看制造实力和服务能力。

另外别忘了,今年新能源市场原本就“卷”。每个月都有新车横空出世,大家的选择比以前“买家具买电器”还复杂,美其名曰“消费升级”,其实消费者也开始“精”。以前买车是“有就行”,现在是必须“要性价比”、“要科技感”、“还得有面儿”。所以问界M7这次能搞个“开局王炸”,背后有华为撑腰,有产品托底,也有市场大环境的推波助澜。可抛开这些表面的东西再想想,能不能持续笑到最后?持久战和开局爆发力不是一回事。

咱再来琢磨下,这事儿为谁敲响了警钟?最直接的肯定是国产造车新势力,还有合资品牌甚至BBA。以前多少人觉得买国产不值面子,现在问界能日订十万起,这说明消费观变了。合资品牌和那些一线豪华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窄,说白了,国产真要是把“智能”和“体验”两块啃下来,谁还稀罕你那些“老年人配置+溢价”?过去自主品牌得偷偷摸摸推高端车,现在敢明着挑战,主要是有这个底气了。市场一旦被教育了意识,改变可不是轻易能扭回去的。

问界M7六小时小订13万台,华为品牌力显现,国产新能源迎新变-有驾
问界M7六小时小订13万台,华为品牌力显现,国产新能源迎新变-有驾
问界M7六小时小订13万台,华为品牌力显现,国产新能源迎新变-有驾

这里还有个社会层面的新观察:消费者的参与感爆棚。现在买车俨然成了“科技时尚+情怀投资”,人人都想试试新品、抢先体验。“华为+问界”就是给中国人造了一个新的“技术图腾”。以前上网发帖标榜“我用XX苹果”,现在是“我支持国产”。这份公众热情,华为算是吃了个透。这也是很多合资品牌不明白的,单做品牌高冷没用,中国消费者现在要的是“共鸣感”,你能带我一起站在潮流上,就是牛。

当然了,这次事件也不能一面倒都是“蜜糖”。这么大体量的订单,除了生产压力山大,还有库存和质量关的担子。小订可以取消,大规模退订的风险一直在那儿虎视眈眈,一旦后续品控掉链子或者供应链有闪失,前期的好成绩就能瞬间变成危机。所以别只盯着销量数字大放烟花,还得看企业内功是不是扎实。过去新玩意儿爆火又爆冷的例子太多,谁都得警惕“高开低走”的魔咒。

最后还想问问,余承东激动说“卖爆了”,是该“狂”还是该“稳”?其实每个人都盼着自家产品卖得好,但大规模抢订单之后,最怕的不是“卖爆”,怕的是“爆而无力收场”。大家眼下更关注的,应该是问界怎么把用户的热情反馈成好口碑,怎么平衡交付和品质的关系,别让所谓的神话最后自砸口碑。华为强是强,但造车是另一门苦活。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巨变,问界M7的6小时13万台只是开始,真正比拼的时候还在后头:谁能从产品、服务、供应链到整个用户体验全链条不掉链,谁就能笑到最后。今天看似我手里13万张意向书,明年这个时候,大家还在街上追着看你家车,这才是真赢家。

总的说来,这事说明中国对自家科技的信心爆棚了,说明国产品牌开始“反向收割”合资品牌,说明消费者品味和选择能力在提升。但一场仗要想打到底,靠的不是一时流量,而是长线真本事。你问我怎么看?值不值得高兴,值;能不能飘,不该。余承东今天“激动”,明天还得“冷静”,因为楼顶风大,重要的是站稳脚跟。这场新能源持久战才刚开始,问界敢爆,谁能稳住,才是大考。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