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就天门山SUV测试致歉,曝公共安全监管缺失

一辆SUV在999级陡峭石阶上攀爬,防护绳突然断裂,车辆后溜撞毁护栏——这不是电影镜头,而是2025年11月12日发生在张家界天门山的真实一幕。奇瑞风云X3L的极限测试以意外收场,没有人员伤亡,却撞开了公众对公共空间安全边界的追问:景区的台阶,到底能不能当车企的秀场?

这场测试本意是展示车辆性能,却暴露出更深层的问题。天门山“天梯”平均坡度45°,最陡处超60°,30厘米宽的湿滑台阶本为游客设计,如今却承载起一辆两吨重的汽车。奇瑞致歉称风险预估不足,但真正的疏漏不在技术细节,而在于对公共空间属性的根本误读。

景区允许测试,依据的却是模糊的“场地租赁”协议。工作人员称此类活动无需向文旅部门报备,暴露出监管空白。当商业行为披着“合作”外衣进入公共领域,审批主体、安全标准、责任边界全部失焦。这不是个案特批,而是制度缺位下的默许,让5A级景区沦为博流量的背景板。

横向对比,喀纳斯禁止任何车辆驶入生态区,青海湖严禁机动车上冰面,松树山明令禁止越野穿沙。这些规定虽未点名“车企测试”,但逻辑一致:自然与公共空间不容高风险商业侵入。天门山的“允许”,恰恰成了反常样本,映照出多数景区坚守的底线。

公共空间的本质是共享与安全。为一次测试封闭步道两天,迫使游客改道,实则是将多数人的通行权让位于少数企业的营销需求。即便事后修复护栏,也难以弥补公众信任的裂痕。当自然景观成为广告背景,敬畏之心便已失守。

真正的创新不该以公共安全为代价。车企追求技术突破无可厚非,但试验场应在封闭基地,而非万人通行的山道。景区管理也需划清红线,建立高风险商业活动的禁入清单。

公共空间姓“公”不姓“商”。每一次对边界的试探,都在重塑我们对安全与尊严的定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