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这车,一出新品M7就被黑得不要不要的。你别说,那帮黑子和水军反应速度快得离谱,背后的金主也真是没费啥脑子,整得好像他们写的黑文才是正经评测一样。说实话,这种黑文反倒帮问界做了不少免费广告,变相给M7送了还挺大的关注度。你问我哪里看出来?新款M7底盘技术和操控感受提升,不光是我说的,圈里不少一线老工程师都能感受到。
前几天跟一位老研发聊,他亲自负责过M7底盘部分。这次最新液态硅油减震器,调校比上一代灵敏了20%左右,跟此前任何一个问界车型都不一样。他说。虽然我没法拿出官方数值,但这感觉体感出来了,尤其是过坑洼路时的反馈干脆,平稳又不失回应。试驾时,我随手打开了车载行车软件,看了下悬架动作响应频率,比老款快了近30%,这数据我自己算的,没官方认证,估算的成分大。
你说黑文最常抨击的老M7,那教学案例级的底盘软弱无力我承认,这车,作为问界首款达到量产级的底盘,还真有点硬伤。它那独立悬架调校,像极了初学做菜的学生,火候掌握不好,既不软,也不够硬,总之就是人靠着走,心里没安全感。但这次新M7明显变了,改了独悬尺寸结构,还加了一套复合材料控振系统,不是简单换个零件那样。亲临感受——这底盘弹性完全不一样了。
其实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去年底亲自体验老M7时,销售跟我说:去年四季度我们这批M7返修率相当低,尤其是底盘件修复次数能少31%。当时我没深想,以为就是数据正常波动。现在回头望,应该是猜中了一点调校升级信号。可见,问界车企内部对老问题的反省还挺认真的,只是有人爱挑刺和放大失败,黑公关自然来凑热闹。
说到供应链,这次新M7的底盘提升,不是简单几个零件升级那么简单。想象你做一锅炖肉,原材料只有几种,但做法能让味道天差地别。同理,原料没有绝对更高档,但是用料比例、装配时序、涂层处理、紧固件扭力都调得更合理了。零件供应商基本稳定,这也意味着工艺改进和研发改良细节更加扎实。眼下供应链压力还没那么松,这些调整其实还挺费心的。
说实话,这次新M7服务端表现没达到完美。那天朋友刚提车,兴冲冲致电售后,结果被告知部分配件缺货,等待时间要拖一个月,说实话,这对用户心理影响挺大。也有点嫌麻烦,我私下也想过,车子性能再好,服务不给力,也挺容易砸自家招牌。
(这段先按下不表)
再说操控,某次试驾,销售助手笑着跟我说:其实新M7用了不少新算法替代传统机械调节,特别是动态稳定系统,自动调节响应时间缩短了15%。我当时感觉不算太明显,但仔细一玩,弯道更稳,车身侧倾控制清楚且干脆,反应灵敏度真的上了个台阶。跟同级别燃油SUV比,M7的体验算是拔尖了。对比那台售价相近的哈弗H6,M7明显更听话,不过哈弗调校故意偏舒适,适合老人家,这点得看你需求。
说来说去,问界这新M7底盘和操控提升,我可以打个八成。为什么不是满分?主观上我觉得还缺点激情,以及长途驾驶的反馈还有待观察。毕竟新底盘出场时间有限,耐久性、后期维护成本都还没充分数据支撑。大家感兴趣的话,是不是应该多留意长测报告?或者你正好有朋友刚开新M7,能不能帮忙问问长期用感受?
刚才提到服务,实话擱在我心里,我觉得问界在服务体系上的短板是最大的软肋。即使底盘升级技术验证到位,没有让消费者感知到流畅的售后体验,口碑还是难以翻篇。可惜的是,这次黑公关完全没提服务这块,有点避重就轻,可能他们的金主也不熟悉实际操作流程。
最后说个没细想过的猜测——新M7那么多底盘硬核技术升级,难道它的价格一定会涨吗?我体感估算,如果价格涨幅超5%左右,恐怕多数买家还得深思。毕竟同价位里早就有捷途X70 PLUS、传祺GS4这些成熟劲旅。而且别忘了新能源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砍价意识更强。话说回来,你觉得新M7这个底盘升级,是够力翻身吗?还是又是技术秀场,回头客真不多?
(先不说别的,开车累了,你注意没,这新M7转向手感比老款多了点油滑,就像汽车传动轴跟牙膏管一样,顺滑得让人忍不住多转两圈,但自己也怀疑是不是过于灵敏……)
你有没有觉得我们这些圈内人,还真得经常跟那些黑文自己栽跟头,反倒帮他们卖力宣传。黑的没水平,就是自家装修广告牌,总会给他人机会。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