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赛力斯车间的人都会愣住——焊装机械臂咔咔作响的流水线旁,赫然杵着两排宁德时代招牌的灰蓝设备。 不是临时堆放区,是真把电池产线建在了别人总装车间正中央! 十层热防护材料像卷寿司似的裹着电芯,工人伸手就能摸到刚下线的问界车架。 宁德时代的工人打包好电池,直接拎给隔壁工位装车,连包装箱都省了,车架落地十分钟就变带电整车。
这种玩法彻底撕掉了传统汽车制造的剧本。 过去车企买电池像超市采购,宁德时代卡车运来货,厂里拆箱抽检再装车,光物流折腾三天;产线外包更憋屈,得等供应商排期调试,出问题两家踢皮球。 现在倒好,宁德时代直接把命脉产线塞进赛力斯厂房,焊枪火花和电池封装激光在三十米内同步闪烁,车壳焊完转身就插电池,省掉库存、运输、拆包三道枷锁。 有工程师掐过表:原本电池进厂到装车72小时,现在压缩到4小时。
更狠的是技术主权的让渡。 宁德时代把CTP 2.0电池最后的底牌——热失控防护算法,拱手换成了问界的车云系统。 懂行的都明白,热失控管理是电池厂的“命门技术”,过去车企敢动一个参数,宁德时代能拍桌停供。 现在呢?
华为工程师在总控室敲键盘,宁德产线立马跟着调参数,实时数据全跑在鸿蒙车云上。 有供应商私下吐槽:“这相当于把银行密码交给别人设! ”
华为系的掌控欲肉眼可见膨胀。 宁德产线头顶悬着50MWh光伏电站,发的绿电专供电池封装,连螺丝钉都要绑上鸿蒙智能标签。 最绝的是工厂中央的交付大屏,所有生产数据强绑鸿蒙智行系统,宁德想另接自家平台? 门都没有! 一位车间主任说得直白:“他们要求电池生产节拍必须匹配整车下线速度,停线超5分钟就报警。 ”
70万已提车的用户是直接受益者。 北京车主王磊上月订M7,原以为等八周,结果第五周就通知提车。
交付中心打趣说:“您这辆车电池包出炉时,车壳还没喷漆呢! ”宁德时代内部测算过,厂中厂模式让交付周期硬生生砍掉15%,但这效率背后是刀尖起舞——生产线被车企掐着脉搏,自己还得倒贴基建成本。
车企的野心早不是组装零件。 华为把宁德时代锁进车间后,连热管理软件接口都要求定制开放。 最新下线的一批问界M9,宁德电池BMS系统必须主动适配鸿蒙智行OTA协议,升级优先级由车机系统决定。 有网友调侃:“这哪是供应商协作,分明是宁德给鸿蒙当插件! ”
连产业链分工逻辑都被炸了。 传统模式下宁德时代掌握标准权,车企得按它家电池包尺寸设计底盘;现在问界新车敢拿底盘图给宁德下命令:“照这个空间塞电池! ”重庆供应商大会上,某车企高管放话:“接下来谁想把产线搬进我厂房,先交系统接口权限!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