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自动驾驶这行,兜兜转转又绕回来了个大问题:激光雷达到底是鸡肋,还是变局里的王炸?这刀锋就卡在咱中国企业身上,还真有那么点“翻身农奴把歌唱”的魔幻味。
先问一句,现在很多新车不装雷达了,这是技术进步,还是在省钱?你看小鹏G7新版,连顶配都把激光雷达拆了,比亚迪把“智驾”挂在口头上,也就是多安几个摄像头凑合成套。网上风头一边倒——“雷达没用”的呼声直逼当年诺基亚说“智能机玩不起来”。
可镜头切换到另外一边,感觉像双城记:禾赛科技的上市仪式热烈得能点着灯泡,美股港股两边通吃,订单像泉水扔饼干一样往怀里砸,什么美系Robotaxi、欧洲奔驰,还有十几家国产大厂都排队来签约。2024年连着交付50万台雷达,把出货量甩在全球那个顶榜,账上一摞数据更是亮眼:盈利首次冒尖,净现金过亿。讲真的,这时候谁还有资格说“中国只能跟着别人跑”?
不过别急,故事还没讲完,车厂和雷达厂其实打的不是一场简单的“用不用雷达”之争。看起来是一锅端,其实潜流暗涌,背后有的是门道。
这十几年里,激光雷达的身价起落堪比名牌包包打折。以前美国那家Velodyne一家独大,一套雷达得七万美元,你说这不是给富人开的玩具是什么?一个小雷达,等于一辆宝马5系的价,不攒好几年工资想都别想装车上。
但是2016年禾赛杀出来,直接把价格砍成了两万三千美刀,差点就让原来的垄断企业在家抹眼泪。紧接着又降又降,都升华到2024年底了,一款叫ATX的新雷达,只卖200美元——你没听错,人民币才一千五百块,跟买个新空调差不多。别说特斯拉、蔚来,小家伙哪吒V、零跑T03都能换上激光雷达,性价比这事儿,中国人干起来一直都飒。
除了自研芯片直接把核心成本砍掉一半,上海嘉定的超级工厂也不是吹牛,说一台雷达四十秒下线,一年两百万台的流水线,哪还怕成本跟不上?
供应链就更魔幻了,80%零件不出长三角,今天喊一声要货,明天苏州、宁波就能送到;美国同行愣是看着咱中国物流效率冒泡,光这环节每年能省下大把银子。
质量不能只是嘴上说说,工厂里有条200米长的测试道,搞沙尘暴、暴雨、零下三十度模拟环节,雷达不在这“地狱模式”里闯几关,压根过不了出厂门。你要是还不信,这两年国内十万、十五万出头的车,雷达装配率从1%窜到23%——事实证明,价格打下去市场马上就热。
可价格战再猛,最后都会遇见“利润多大还能活下去”的终极拷问。你说便宜到底是便宜给谁了?真要拼下去,厂家的肉不都让羊毛薅光?
这事禾赛也早都琢磨透了,真要“押宝”乘用车一个马车,那风险就是车企一甩头说“我全部用摄像头”,雷达这年头就凉了。聪明如它,早就把手里几十项专利打包进工业和机器人赛道。别光盯着轿车那头奶牛,港口、仓库、工厂、机器狗和家用割草机全能往身上贴雷达,市场蛋糕直接换了个碗盛。
AGV、AMR这些智能物流设备,用的迷你激光雷达定位能精确到10毫米。宝马沈阳物流用了禾赛XT雷达,避障率快奔百分百,成本直接比老设备便宜好几万块——这不是一锤子买卖,是产业链重新搭桥。
家用机器人更是新粮仓,宇树科技那只会送快递的机器狗,MOVA那款可以避开花盆和石头的割草机器人,满满都是禾赛新型号雷达在抡锤。机器人这市场,据说下半年能占到总营收四成——这不是桶里挑水,是再造一个“小禾赛”。
当然啦,竞争不会全靠“价格能打”就高枕无忧。华为、大疆这些巨头也虎视眈眈,技术升级的节奏能不能持续领先,谁都没法给一个保证。过了今天,还有明天,创新永远是悬念。
再说市场,L4级自动驾驶平台大批量上市,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遍地开花,激光雷达的戏份只会越来越浓。你说这路是“领跑者”的康庄大道,还是又一场跌岩起伏的马拉松?没人敢打包票,赢家也不是小学生答题——要不是碰巧抓住机遇,谁能保证下次风向不变?所以说,突围要靠每一回合都喘足气,抢得先机。
你要问,这场中国高科技的逆袭是不是绝对胜利?我觉得,还远没到闭幕时。卡脖子的事一轮接一轮,风口永远都在下一站。如果能把旧规律反复打破,把技术变成普及,把成果铺进万行万业,才算是真正当了自己的“造风者”。
“技术不是万能的,也不会站在原地等你”这话听着耳熟,但现在却被中国科技企业用业绩活生生验证了一回。禾赛的故事,远比简单的数据攀升要精彩,人家想卡谁的脖子就能卡谁的脖子,这种底气——说实话,挺让人自豪,也挺让人提心吊胆。
总有网友问,“下一步会不会全世界抢中国雷达?”其实这不是一句话就能盖棺定论的。市场变幻,车企路线,供应链安全,无数细节仍然是走在钢丝绳上。要是中国企业能把稳舵,把创新、规模、成本都一把抓牢,还能一路野蛮生长。否则——说没准儿,风水轮流转,今天的“世界第一”后天就是别人口中“前车之鉴”。
这种冰火两重天,问问你旁边的朋友,他说不定有更犀利、接地气的看法。到底是技术变革的必然?还是产业周期的轮回?你怎么看?来聊聊吧。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