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不会说谎,但数据背后的力量,足以让整个汽车工业颤抖
2025年过半,当全球车企陆续交出成绩单时,一个事实已无法回避:中国新能源车不仅领跑,更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权力版图。
根据中汽协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达到惊人的693.7万辆,同比激增40.3%。新能源车在整体新车销量中占比跃升至44.3%,较去年同期提升近10个百分点。 这是什么概念?每卖出两辆新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而这一历史性拐点,预计将在下半年正式到来。
把镜头拉向全球,中国新能源车的统治力更加触目惊心。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的最新分析显示,2025年1-5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772万台,其中中国贡献了68.3%的份额。 5月单月,这一数字更是冲上70.4%,较同期增长3个百分点。
更恐怖的是增量贡献,2025年前五个月,全球新能源车每新增100台,就有84台来自中国市场。 德国和法国各占4%,美国和土耳其各占2%,其他国家增量贡献度几乎都在下降。 世界新能源车的增长引擎,只剩中国还在轰鸣。
渗透率的全球不均衡性更是赤裸裸:中国达45%,德国26%,挪威81%,英国30%,而美国仅有9%,日本更是低至2%。 当欧美还在为充电桩覆盖率和政策补贴扯皮时,中国消费者已在用真金白银投票。
国内战场上,比亚迪的王者地位无人撼动。上半年其集团销量达214.6万辆,同比增长33%,是唯一突破200万辆大关的中国车企。 其中比亚迪王朝与海洋系列独揽197.2万辆,主力车型统治细分市场。
而它的海外攻势更为凶猛:上半年海外销量47.2万辆,同比暴增132%,已超去年全年出口量。 宋PLUS作为全球SUV标杆,海外狂销超13万辆;刚推出的BYD SHARK皮卡仅半年就卖出2.6万辆。 从曼谷到圣保罗,比亚迪的展厅正成为新地标。
上汽集团以205.3万辆紧随其后,与华为合作的“尚界”品牌加入鸿蒙智行矩阵后,智能化标签更显锋芒。 鸿蒙智行6月销量冲进品牌榜前十,涨势迅猛。
新势力阵营的洗牌同样残酷。小米汽车上演“出道即巅峰”,上半年交付超15万辆,SU7稳居新势力车型销量冠军,6月虽环比下滑至2.3万辆,仍碾压多数对手。 新发布的YU7更创下1小时大定28.9万辆的行业纪录,雷军的“生死之战”已成“碾压之战”。
零跑成为最大黑马,6月交付逼近5万辆大关;理想凭借L系列守住第一梯队,上半年超20万辆;而蔚来仅11万辆的成绩稍显暗淡。淘汰赛没有中场休息,稍慢一步就可能掉队。
出口数据是另一枚核弹:上半年中国整车出口308.3万辆,其中新能源车贡献106万辆,同比飙升75.2%。 6月单月,比亚迪出口9万辆,增速高达220%,相当于每天有3000辆比亚迪驶向海外。
更深远的变化在市场份额上。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在海外占比从2021年的1.8%,一路攀升至2022年4.7%、2023年7.9%、2024年9.5%,2025年3月已达11.7%。 崔东树指出,5月单月份额升至14.8%,1-5月平均达12.7%。
欧美车企的颓势反向助推了这一进程。大众上半年全球电动车销量虽增47%至46.55万辆,但在华销量暴跌34%;现代全球销量衰退21%。当传统巨头在关税和政策摇摆中挣扎,中国车企已在布局本地化生产:比亚迪泰国工厂投产,奇瑞阿根廷基地敲定,“Made by China”正在替代“Made in China”。
高增长下暗流涌动。全行业陷入“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怪圈,价格战导致车企毛利率集体承压。工信部和中汽协不得不出面喊话:“回归价值竞争!”
更恶劣的是黑公关泛滥。蔚来、鸿蒙智行、极氪等车企2025年上半年接连发布打击黑公关公告,逼得中央网信办亲自下场整治“网络黑嘴”。当技术战变成口水战,没有一家车企是赢家。
供应链韧性不足也浮出水面。比亚迪经销商资金链暴雷、小鹏乐道新车交付延期等事件,暴露了狂飙突进中的系统性风险,卖得出去≠造得出来≠服务得好。
展望下半年,两个历史性时刻近在眼前: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全年销量预计达1330-1600万辆,意味着燃油车将正式失去主导地位;整车出口量剑指570万辆,新能源占比升至35%,中国将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出口强国。
政策红利仍在释放。全国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截至5月底已突破412万份,这把火还在燃烧。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判断,随着政策持续落地,下半年车市将呈现“前低后高、温和复苏”走势。
当德国出租车司机用BYD Seal接单,当泰国年轻人以拥有一辆长城欧拉为时尚,当墨西哥政要的座驾换成蔚来ET7,这场由中国车企主导的能源革命,早已超越销量数字的竞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