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车圈,可谓是“风起云涌”!
咱们用车社,又给各位老铁们带来一条重磅消息。
你们说,现在这车企,是不是越来越“会玩”了?
不光比拼硬核技术,不光追求极致颜值,现在连“苦情戏”,都搬上了发布会的大舞台。
以往咱们看新车发布会,那都是啥画风?
要么是科技感扑面而来,要么是豪华感溢于言表,恨不得把自家的车描绘成“来自星辰大海的信使”,能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可这次,这位“主角”,上来就切换了频道,开启了“诉苦模式”。
从疫情初期的艰难跋涉,到近几年供应链那叫一个“跌宕起伏”,再到市场上那叫一个“白热化”,一股脑儿全倒了出来。
听得我呀,都快跟着他一起,在心底默默叹息了。
这可不是我危言耸听,现场那气氛,比我上次看的那个国产催泪大片,还要“动人”。
主持人时不时地眼圈微红,台下的观众,本来叽叽喳喳的,也安静了不少,偶尔还能听到几声压抑的“唉”。
我坐在后台,看着他们屏幕上一张张精心挑选的图片,一个个数字的跳跃,那都是在诉说一个“非凡”的故事。
什么“我们是如何克服了重重险阻”,什么“我们又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听着听着,我都有点替他们捏把汗,这车,到底是怎么从无到有,一点点“涅槃重生”的?
难道真是靠着一股“不屈的意志”,从虚无中孕育出来的?
当然了,咱们用车社,也不是光看热闹的“吃瓜群众”。
我一边听着,脑子里就开始“抽丝剥茧”了: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驱动?
首先,这算是一种“情感营销”的“升级打怪”。
在这个信息洪流奔涌的时代,消费者对那些干巴巴的技术参数、华丽的辞藻,早已产生了“免疫力”。
你想让他们记住你,记住你的品牌,就得让他们心里“泛起涟漪”。
而“苦难”,恰恰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催化剂”之一。
你想想,当一个企业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在风雨中砥砺前行”的战士,大家是不是更容易产生共鸣,产生理解,甚至生出一种“我得支持一把”的冲动?
这就像看《史记》,读到勾践卧薪尝胆,是不是觉得他最后的胜利,来得格外有分量?
而且,这位“主角”,在“卖惨”的同时,也没忘了“推销产品”。
你看,那些关于“艰难时刻,我们依然坚持研发”“为了用户,我们不惜成本”之类的表述,就这么巧妙地转化成了对车子品质的“承诺”。
言下之意就是:这么艰难,我们都能把车造好,那得是何等的水准?
这车,绝对是“来之不易”的精品,你选择了它,就是选择了“不凡”。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
咱们都知道,造车这活儿,是技术密集型,更是资本密集型。
你说你“难”,谁又不难?
哪个车企没经历过风风雨雨?
只不过,别人可能更擅长把“难”藏在幕后,把“光鲜”展示出来。
而这位,反其道而行之,把“难”直接摆在了台面上,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多么不容易。
我脑子里闪过一个画面:一个身披战甲的战士,浑身是伤,但他依然屹立不倒,手里紧握着一把闪耀着光芒的剑。
台下的人们,看着他,是不是会肃然起敬?
这画面,比一个毫发无损、精神抖擞的将军,更能深入人心吧?
这让我想起,咱们平时在买车的时候,是不是也常常被一些“故事”所打动?
你可能在网上看到一位车主,分享自己开着某款车,穿越了多少多少崎岖的山路,经历了多少多少惊险的时刻,最后安然抵达。
你听着听着,就觉得这款车,好像自带“守护光环”,买了它,自己也能变得更勇敢。
当然,咱们也不能完全否定这种做法。
毕竟,每一个产品背后,都有无数人的艰辛付出和不懈努力。
把这些故事讲出来,让大家了解,这本身也是一种真诚的表达。
但是,关键在于“度”。
如果过度煽情,把发布会办成了“哭诉会”,那效果可就适得其反了。
我记得我上次试驾一款国产SUV,那车的设计,说实话,颇具巧思,性能也表现出色。
但当时那位销售顾问,给我讲了半小时,从老板创业初期的艰辛,讲到设计师们加班加点的疲惫,我听着听着,就有点“神游天外”了。
我买车,是想买个好用的代步工具,不是来参加一场“励志演讲”的。
这次这个车企,算是把“励志演讲”直接搬到了发布会的现场。
我猜,他们可能也做了不少市场调研,发现现在的消费者,对“真实感”和“情感连接”的需求越来越高。
他们希望买到的,不只是一辆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卖惨式”的营销,真的能打动消费者,让他们乖乖掏出钱包吗?
我个人觉得,短期来看,它绝对能吸引眼球,制造话题。
在社交媒体上,肯定会激起一轮又一轮的讨论。
很多人会因为这种“反差感”而对这个品牌产生好奇,甚至产生好感。
但是,长期来看,消费者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产品本身。
你再怎么“惨”,你的车,得好用,得可靠,得有竞争力,对吧?
如果这车,性能不行,配置低,价格还不接地气,那就算你把发布会办成了“奥斯卡颁奖礼”,估计也没多少人会买单。
你们想想,市面上多少车企,都在默默地耕耘,把最好的技术、最多的心血,都倾注在车里。
它们可能没有那么多“故事”,没有那么多“眼泪”,但它们的产品,实实在在,物超所值。
所以,我给这位“主角”的建议是:故事可以讲,但别忘了,车,才是真正的“主角”。
你的“难”,是过往的积淀;你的车,才是未来的希望。
别让你的“苦日子”,遮蔽了你“好车”的光芒。
而且,这种“卖惨”营销,也存在一个潜在的风险。
一旦被消费者认为是在“博取同情”,或者是在“刻意表演”,那效果可就全功尽弃了。
到时候,大家不仅不会支持你,反而会觉得你“虚伪”,甚至“蹭热度”。
我脑子里又闪过一个画面:一个孩子,哭着跟妈妈说自己没钱吃饭,妈妈心疼地给了他一百块。
结果第二天,孩子又哭着说没钱,妈妈给了他两百。
再过两天,孩子又哭,妈妈觉得不对劲了,一问才知道,孩子把钱都拿去买玩具了。
这个比喻或许不太恰当,但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消费者是很聪明的。
他们能够分辨出什么是真诚的付出,什么是刻意的表演。
咱们用车社,一直以来,都主张用最真实、最客观的态度,来解读每一款车。
我们不回避任何问题,也不夸大任何优点。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专业分析,帮助大家做出最明智的购车选择。
所以,对于这次的“卖惨式”发布会,我只能说,它有创意,有话题,但未来的市场,最终还是会用销量来给出最终的答案。
我想问问屏幕前的各位,你们觉得,这种“卖惨式”的营销,真的能打动你吗?
你会因为一个车企的“不容易”,而选择购买它的产品吗?
还是说,你更看重车辆本身的实力?
我个人觉得,情怀和实力,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如果非要在这两者之间做一个选择,我可能还是会倾向于实力。
毕竟,车,是用来驰骋疆场的,不是用来“感动”人心的。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如果这个车企,真的能把“经历苦难”转化为“精益求精”的动力,把“艰难时刻”的坚持,升华为“卓越品质”的保障,那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关键就在于,他们能否让消费者相信,他们的“惨”,是真实的,他们的“车”,是真正出色的。
今天的分享就到此为止。
总而言之,车圈的玩法,是越来越新颖了。
作为消费者,咱们得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既要感受情感的温度,也要洞悉技术的硬度。
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
有没有被这次的“爆料”所震撼?
有没有被这个“卖惨”的操作,搞得一头雾水?
或者,你认为这是一种具有潜力的营销新模式?
我猜,很多人看完,心里都会泛起一丝丝涟漪。
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细细品味,也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