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已经逐步侵占全球市场的大半份额,一旦取得完全的胜利,必定会被铭记在人类历史上。
最新数据显示,8月和9月,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一直飙升,达到了38%左右,这不仅打破了过去的纪录,还意味着中国汽车工业正从“规模领先”逐渐迈向“全面统治”的新阶段。
回头看看,2009年被称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黄金时期”:那一年,产量和销量都首次超过了1000万辆,一下子超过了美国,变成了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
之后,中国驶入了“快速扩张”的轨道:2010年,产量达到了1800万辆,到了2013年,突破了2000万辆,仅用四年就实现了“千万级”的飞跃;到2017年,产量差点逼近3000万辆,占全球9400万辆的32%,快要三分之一了。
虽然之后受到全球市场变动的影响,出现了短暂的回调,但到了2023年又迎来了强劲的反弹,重新站稳了3000万辆的高门槛。
到了2024年,销量已经飙升到3156万辆,占据了全球市场的34.2%。
2025年前九个月,全球汽车卖出了7053万辆,同比增长6%,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2432万辆,增幅达13%,占比提高到34.5%。8月和9月,两个月的份额连续突破38%。
鉴于中国汽车市场一直有年末购车高潮的习惯,整体份额预计能涨到36%左右,这个数字,差不多达到了制造业规律中预言的“主导临界点”。
从“规模最大”到“技术最牛”
中国汽车的发展,不再只是靠规模的增加,而是迈入了品质的飞跃。现在,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市场的主力军,预计到2025年销量会超过1600万辆,占据国内市场的一半左右。背后靠的,是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完整产业链的完善,靠的,是新能源和智能化两大引擎的齐头并进。
拿动力电池来说吧,作为新能源车的“心脏”,中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最先进的产业链体系。不少企业在高镍正极、人造石墨、湿法隔膜等主要方向上稳稳占据全球领先位置,还成为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的最大生产国和用量国。
目前,中国的企业正逐步从液态锂电池向半固态和固态电池升级,另一方面,在钠离子电池等前沿方向上积极研究低成本方案,持续在全球技术发展潮流中发挥带头作用。
技术的突破不仅仅局限在电池方面。曾经被视为中国汽车产业“卡脖子”一环的车规级芯片,国产化水平已从几乎为零涨到2024年的15%,有些领头的车企甚至突破了40%。而在智能化方面,发展速度也是飞快:到2024年,L2级别的辅助驾驶新车的市场占比已经达到57.3%,远远超出了欧美的水平。
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计算引领的科技变革,正在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由“规模取胜”转向“创新引领”。电动化、智能化和国际化成为新的增长点,为世界带来“中国方案”。
曾经呢,中国在汽车技术方面算是跟着别人跑的那一拨。如今不一样啦,不光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和制造大国,还变成了推动各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最牛汽车科技生态全明星,为全球汽车行业输送了“技术风向标”和“创新宝藏库”。
出口猛增,外国建厂也接连不断,实在是制造业这条路上的“铁则”。
制造业有个铁规矩:只要一个国家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全球市场份额就能轻松突破50%,甚至70%。像中国的家电和造船业(2024年新接订单占到全球的74.1%)都验证了这点,汽车领域也一样。
中国汽车出口正加速兑现这一规律:
从2012年起,中国汽车出口经历了十年的平台期,累计达到了百万级别。到2021年,这一局面被打破,出口量开始持续攀升,增势明显。去年出口达到219万辆,2022年飙升到340万辆,到了2023年则上升到522万辆,预计今年更是达到641万辆。而今年前九个月,已经出口571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1%,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232万辆,增长52%。
市场结构也发生深刻转变:
2022到2024年,过去依赖俄罗斯的单一格局已经被打碎,到了2025年1到9月,墨西哥以41万辆的成绩稳居第一,紧随其后的是阿联酋(36.8万)、俄罗斯(35.8万)、比利时(23.4万)、英国(22.5万)、澳大利亚(22.3万)、巴西(21.8万),而东南亚、中亚等多个市场也都展现出了不错的增长势头。
中国插电混动车型的出口量猛增了208%,成为打开欧洲和中东高端市场的“新门票”。
不过啊,快速增长的背后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出口平均价格从2023年的1.9万美元降到2025年的1.7万美元,主要因为一些品牌在中低端市场扩展,此外还反映出贸易壁垒和本土化水平不够带来的风险。有的品牌“水土不服”,有的因安全和质量问题吃了闭门羹,还有的因为配套不完善引发了不少抱怨,影响了中国整体的形象。
正因为这个原因,海外建厂成了不可避免的战略方向。汽车产业链特别长——从钢铁、橡胶、芯片,到销售、金融、维修,一辆车能带动几百个工作岗位。
光靠出口,可说是挺容易惹来进口国的“产业保护”反弹。只有走本地化制造的路子,才能避开关税陷阱,更贴近用户,也更好融入生态圈。
如今,国内一些汽车厂家已经在泰国、匈牙利设厂,部分企业则布局巴西、西班牙,还有的深耕俄罗斯、马来西亚。也有些通过收购来实现全球产能的协作。有的电池、玻璃等汽车关键零部件巨头,也纷纷出海,打造“整车+供应链”联动的国际化体系。
大家都觉得,中国车企要在海外建起1000万辆的产能,才能支撑全球4500万辆的市场规模(其中国内2500万、出口500万、海外1000万),这样一来,才能形成一个持续发展的局面,最终达到全球50%的市场份额,也算是制造业的一个循环规律吧。
自主品牌的崛起,让我们看到“世界前十”进入的新质变局。
到2025年,中国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的份额稳稳保持在57%到60%之间,彻底结束了过去合资企业主导的年代。而更让人振奋的是,在全球销量前十的车企里,比亚迪跃升到第6名,吉利升到第9名,奇瑞也逐步逼近前十。这一切,除了数字上的成功,更代表了品牌、技术和体系能力的全面提升,真是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从最初引进技术到现在参与全球市场的激烈角逐,中国自主品牌完成了华丽蜕变。那些领头企业不再只是“跟随者”,而变成了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掌控话语权的“规则制定者”。新能源车销量远销世界各地,市场份额不断攀升,也充分展现出了“中国制造”的活力和潜力,真是令人振奋的变化。
中国汽车的崛起可不是偶然的,这完全是制造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先实现技术自主,然后降成本,再扩大规模,推动出口,接着在海外建厂,逐步迈向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这条路,家电走过,高铁也走过,现在轮到汽车了。
虽然未来还会遇到地缘政治、贸易壁垒以及本地化的劲敌,但这个发展趋势已经无法阻挡。行业里的共识是:到2035年,中国汽车肯定会站在世界之巅。
而38%的全球份额,只是这个登顶过程中的一个暂停点。真正的霸主,还在前路等待着他们——迎风破浪,勇攀科技的顶峰,中国汽车正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全部评论 (0)